产品经理进阶(一):第一章:电商基础

第一章:电商基础

欢迎来到我们关于电商产品管理的新篇章。电子商务,无疑是过去二十年间,最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和商业形态的领域之一。作为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我们就是现代数字商场的“建筑师”。

在第一章,我将带大家一起,为我们即将开始的“建筑”生涯,打下最坚实的地基。我们将从零售最本质的源头开始,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波澜壮阔的行业。

1.1 学习目标

image-20250721152555400

在本章中,我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我们建立起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全局性、结构化的认知。我们将一起追溯零售行业的发展脉络,掌握驱动所有商业运转的“零售三要素”,并清晰地辨别当前主流电商平台的各种运营、交易及盈利模式。

1.2 零售行业的发展

要理解什么是“电子商务”,我们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商务”,也就是“零售”。在我看来,电子商务并非一个全新的物种,而是传统零售在数字时代的一次伟大进化

1.2.1 传统零售

image-20250721152624549

传统零售,指的是所有以实体门店为主要交易场所的商业活动。

  • 它的形态:可以是我们楼下的小杂货店,可以是市中心的百货商店,也可以是大型的连锁超市购物中心
  • 它的本质: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面对面交易。
  • 它的核心限制:是它无法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一家商店,必须在固定的营业时间(时间限制),在固定的地理位置(空间限制),才能服务于能够到达这里的顾客。

1.2.2 电子商务

image-20250721152732714

电子商务(E-commerce),则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的全新零售形态。

  • 它的形态:是我们手机里无处不在的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App。
  • 它的本质:是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线上整合,来完成交易。
  • 它的核心突破:是它彻底打破了传统零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我可以在任何时间(深夜或凌晨)、任何地点(家里或路上),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正是这一根本性的突破,创造出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全新的数字商业世界,也为我们产品经理,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我将这两者的核心区别,总结在下面的表格里,这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次“进化”。

零售形态交易场所核心限制典型代表
传统零售实体门店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连锁超市、百货商场
电子商务互联网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淘宝、京东、拼多多

1.3 零售三要素

image-20250721153351348

我们已经清楚了传统零售和电子商务的区别。

那么,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抛开线上、线下的外在形式,所有“交易”这件事,有没有一些共通的、永恒不变的内在要素?

答案是肯定的。在我看来,所有零售的底层逻辑,都可以被拆解为三个最基本的核心要素。掌握了它们,就等于掌握了理解一切商业模式的钥匙。

1.3.1 核心概念:人、货、场

image-20250721153419012

这三个永恒不变的核心要素,我称之为“零售三要素”:

  • 人 (People):即我们的消费者、用户。
  • 货 (Goods):即我们所销售的商品或服务。
  • 场 (Place):即交易发生的场景或场所。

从传统零售到电子商务的进化,并不是发明了新的要素,而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对这三个要素的形态,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颠覆性的重构。

下面这张表格,是我认为对这场“重构”最精辟的总结:

零售形态人 (People)货 (Goods)场 (Place)核心基础
传统零售面对面的顾客实体商品实体门店依赖实体
电子商务账号商品信息线上平台信息化

1.3.2 零售三要素在电商的体现

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这信息化重构后的“新人、新货、新场”,对我们产品经理来说,具体意味着什么。

1. “人”在电商的体现(如账号、用户画像)

在电商的世界里,“人”不再是商店里一个个模糊的面孔,而是被数字化为了一个唯一的“账号 (Account)”。

这个账号,是我们识别、理解、服务用户的“数字容器”。它不仅包含了用户的手机号昵称年龄性别等基础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用户在我们平台的一切行为数据——他浏览过什么、搜索过什么、购买过什么、收藏过什么。

我正是通过分析这些账号数据,才能为用户建立起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为他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购物体验。

2. “货”在电商的体现(商品形式与来源)

在电商的世界里,“货”不再是货架上可以触摸的实体,而是被数字化为了详尽的“商品信息 (Product Information)”。

我作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设计好承载这些信息的“商品详情页”。我需要通过组合运用文字描述高清图片展示视频用户评价等多种信息形态,在用户无法亲身接触到商品的情况下,最大化地还原商品的真实样貌和价值,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

3. “场”在电商的体现(平台构建与整合)

在电商的世界里,“场”不再是具体的物理门店,而是我们所构建的“线上平台 (Online Platform)”本身。

从我们App的首页分类页搜索结果页,到商品详情页,再到购物车支付流程,这整个用户走过的路径,共同构成了这个全新的、数字化的“商场”。

我作为产品经理,就是这个商场的“总设计师”。我的职责,是确保这个商场的“动线”是流畅的,“导购”是智能的,“收银”是便捷的,为每一个数字化的“人”,提供一次完美的、购买数字化“货”的旅程。


1.4 电商平台运营模式

image-20250721154619607

我们已经知道了电商的“人货场”是信息化的。那么,一个电商公司具体是如何组织和管理这信息化的“人货场”的呢?这就由它的运营模式所决定。

在我看来,要剖析任何一个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都离不开一个最经典、最底层的商业框架——“进销存”。

  • 进 (Procurement):商品是从哪里来的?(商品来源
  • 销 (Sales):商品是在哪里卖的?(销售渠道
  • 存 (Inventory):商品由谁来仓储和配送?(仓储配送

进、销、存这三个环节,由谁来主导、由谁来负责,就共同决定了电商平台的四种主流运营模式。

1.4.1 自营模式

image-20250721154659803

自营模式,我把它理解为“线上品牌连锁超市”。平台自己既是“超市老板”,也是唯一的“售货员”。

  • 进(货源):平台自己负责采购商品。或是通过买手团队向品牌方自采,或是自己贴牌自产
  • 销(销售):平台搭建自己的电商网站或App,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
  • 存(仓储):平台自己建立仓库(或租赁),自己管理库存和订单履约,自己负责(或统一外包)物流配送。
  • 我的解读:在这种模式下,平台对商品、价格、服务、体验有绝对的掌控权。京东自营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它的优点是能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和品质保障,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品牌信任。但缺点也非常明显,这是一个“重资产”模式,平台需要承担巨大的采购成本和库存风险。

1.4.2 招商模式

image-20250721154744575

招商模式,我把它理解为“线上购物中心”或“集市”。平台是“商场房东”,负责搭建和维护商场,并吸引商家进来开店。

  • 进(货源):平台的“采购”,实际上是“招商”。通过签约,邀请成千上万的第三方商家入驻开店。
  • 销(销售):所有商家共享平台这个统一的销售渠道。
  • 存(仓储)商家各自负责自己的商品仓储、打包和发货。
  • 我的解读:在这种模式下,平台的核心是“搭台子”和“定规则”。淘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它的优点是“轻资产”运营,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极大丰富平台上的商品数量(SKU)。但缺点是平台对商品质量和服务的掌控力较弱,用户体验参差不齐。

1.4.3 联营模式

image-20250721154834614

联营模式,是介于自营和招商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我称之为“线上品牌专柜”。

  • 进(货源):与招商模式类似,平台邀请品牌方或大型供应商入驻。
  • 销(销售):同样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销售。
  • 存(仓储):这是最关键的区别。在联营模式下,虽然货权依然属于品牌方,但品牌方会将一部分或全部商品,放入平台自建的仓库中,由平台来统一负责仓储和配送
  • 我的解读:这种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天猫超市京东上的大部分品牌旗舰店。品牌方提供货,但用户享受到的是平台(如京东物流)的配送服务。它试图结合招商模式的“货品丰富”和自营模式的“体验保障”,是一种强强联合的模式。

1.4.4 混合模式

image-20250721154910305

混合模式,就是字面意思,即平台同时运营着自营和招商/联营业务

  • 我的解读:如今,几乎所有的电商巨头,都是混合模式的运营者。最典型的就是京东亚马逊。它们既有“自营”板块,来保证核心品类的体验和口碑;又有庞大的“开放平台(招商)”板块,来丰富商品的多样性。这能让它们最大化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

我将这四种模式的核心区别,总结在下面的表格里:

运营模式平台角色核心优势核心劣势典型代表
自营模式零售商体验、品控、物流极佳模式重、成本高、SKU有限京东自营
招商模式商场房东模式轻、SKU极其丰富体验、品控难统一淘宝C店
联营模式代销商品控+物流体验好,SKU较丰富运营模式复杂天猫、京东旗舰店
混合模式零售商 + 房东优势互补、覆盖面广内部资源协调复杂亚马逊、京东

1.5 电商平台交易模式

image-20250721160205118

在我们上一节学习的“运营模式”中,我们关心的是平台“如何组织货源和履约”。而在“交易模式”中,我关心的是“谁在和谁做生意”。

一个电商平台的交易模式,本质上是由商品卖家商品买家这两方的角色属性来决定的。我们常说的B2B、B2C、C2C,其实就是一种简写,它的命名规则是:
卖方角色英文首字母 + 2(to) + 买方角色英文首字母

我们来详细拆解几种最主流的交易模式。

1.5.1 B2B(企业对企业)

image-20250721160318526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我把它理解为,是将传统的企业间贸易、批发、采购等行为,搬到了线上。

  • 核心特征
    • 大批量、低频次:B2B交易的订单金额通常很大,但交易频次相对较低。
    • 决策理性且复杂:采购方通常需要经过内部的多部门(如采购、技术、财务)审批,决策周期长,非常理性。
    • 价格非标、流程复杂:价格通常不是固定的,需要经过报价询价订购等多个环节,并涉及到复杂的合同、发票和物流流程。
  • 典型代表阿里巴巴(1688.com),它就是连接上游工厂/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家的典型B2B平台。

1.5.2 B2C(企业对个人)

image-20250721160339627

B2C (Business to Customer),即企业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熟悉的一种模式。

  • 核心特征
    • 小批量、高频次:用户通常是购买单件或少量商品,但购买行为可能会非常频繁。
    • 决策感性且迅速:购买决策通常由个人做出,很容易受到品牌、营销、促销、评价等因素影响,决策路径短。
    • 价格标准、体验为王:商品价格是标准化的,所有消费者看到的都一样。平台竞争的核心,在于品牌、营销、用户体验和客户服务。
  • 典型代表天猫、京东、唯品会、拼多多等,都是典型的B2C平台。

1.5.3 C2C(个人对个人)

image-20250721160404064

C2C (Customer to Customer),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我把它理解为一个“线上跳蚤市场”或“个人闲置物品交易集市”。

  • 核心特征
    • 平台是中介:平台本身不卖货,而是作为第三方,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在线沟通、交易担保的场所。
    • 依赖生态服务:C2C模式的成立,强依赖于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如支付宝,解决信任问题)和物流公司(解决物品交付问题)。
    • 非标品为主:交易的商品大多是二手的、非标准化的。
  • 典型代表:目前国内最成功的C2C平台,就是阿里的闲鱼

1.5.4 F2C(工厂对个人)等

F2C (Factory to Customer),即工厂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这是一种旨在“去中间化”的模式。

  • 核心特征
    • 短路经济:它砍掉了传统零售中的经销商、代理商等所有中间环节,让消费者可以直接从工厂下单购买。
    • 高性价比:因为没有了中间商赚差价,理论上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低的价格。
    • C2M模式:它常常与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模式结合,即工厂根据用户的订单和需求来进行生产,实现零库存。
  • 典型代表必要App就是F2C/C2M模式的知名探索者。

我将这几种主流的交易模式,总结在下面的表格中,方便我们对比:

交易模式卖方 (Seller)买方 (Buyer)核心特征典型代表
B2B企业 (Business)企业 (Business)订单量大、决策复杂、价格多为协商1688.com
B2C企业 (Business)个人 (Consumer)品牌化、体验为王、价格标准化天猫、京东
C2C个人 (Consumer)个人 (Consumer)平台撮合、依赖第三方支付与物流闲鱼
F2C工厂 (Factory)个人 (Consumer)去中间化、高性价比、按需生产必要

1.6 电商平台盈利模式

image-20250721160704848

我们前面讨论了电商的运营模式、交易模式,这些模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服务于一个最终的、共同的目的——盈利

作为产品经理,我必须深刻地理解我所在平台的盈利模式,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我的工作重心产品设计的方向。我的每一个功能设计,最终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为平台的盈利目标服务。

image-20250721160725452

我们来看一下,像天猫、京东这些巨头,它们是如何通过多种方式,来构建自己强大的盈利能力的。我将这些复杂的方式,归纳为三大主流的盈利模式。

1.6.1 销售收入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古老的盈利模式。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赚差价”。

  • 核心逻辑: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自营型电商。平台首先以一个“采购价”从供应商那里把商品买断,然后在自己的平台上以一个“零售价”卖给消费者。这两者之间的差价,扣除仓储、物流、人力等成本后,就是平台的利润。
  • 我的设计思考:如果我所在平台的核心收入是销售收入,那么我的产品设计,就会高度聚焦于提升交易转化率和销售额(GMV)。比如,我会重点优化商品推荐算法、简化购物车到支付的流程、设计各种优惠券和促销活动功能等,一切为了让用户“买得更多,买得更快”。

1.6.2 广告收入

当一个平台拥有了巨大的用户流量,那么它的流量本身,就成了可以售卖的商品。我把这种模式,理解为“卖流量”或“卖广告位”。

  • 核心逻辑:这种模式是招商平台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平台本身不靠卖货赚钱,而是通过向希望在平台上获得曝光的商家,出售广告位来盈利。
  • 我的拓展设计:广告产品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产品领域。常见的广告形式包括:
    • 关键词竞价:商家对某个搜索关键词(如“运动鞋”)进行出价,出价高者,其商品就会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列。这是淘宝/天猫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 展示广告:平台将首页的Banner、分类页的固定位置等,作为“广告位”,按时间或曝光量,售卖给品牌商家。
    • 信息流广告:在“猜你喜欢”等个性化推荐信息流中,穿插一些看起来像普通内容的广告商品。

1.6.3 平台服务费

这也是**招商平台(平台模式)**的另一种重要收入,我把它理解为“收租金和佣金”。就像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向入驻的品牌专柜收取各种费用一样。

我把它细分为以下几种:

1. 店铺租金

也叫“平台年费”。商家需要每年向平台缴纳一笔固定的费用,才能获得在平台上开设店铺的资格。这就像是实体店的“年租金”。

2. 技术服务费

平台为商家提供了一整套复杂的开店、交易、管理、数据分析的系统,为此,平台会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作为软件系统和数据服务的费用。

3. 交易提成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平台会从商家的每一笔成功交易的流水中,抽取一个固定比例的佣金,通常在1%-5%不等。商家卖得越多,平台赚得越多,这种模式将平台和商家的利益进行了深度绑定。


1.7 本章总结

到这里,我们关于“电商基础”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我们来快速回顾一下本章的核心知识地图:

知识模块核心内容
零售行业的发展我们理解了从传统零售电子商务的进化,是商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伟大突破。
零售三要素我们掌握了所有商业的底层逻辑——人、货、场,以及它们在电商时代,如何被信息化账号、商品信息、线上平台
电商平台运营模式我们学习了通过“进销存”框架,来区分自营、招商、联营、混合这四种主流的运营模式。
电商平台交易模式我们学习了通过“买卖双方的角色”,来区分B2B, B2C, C2C, F2C等不同的交易模式。
电商平台盈利模式我们学习了电商最核心的三大盈利来源:赚差价(销售收入)、卖流量(广告收入)、收佣金(平台服务费)

掌握了这些最底层的概念和框架,我们就拥有了一双能看透所有复杂电商产品的“慧眼”。在下一章,我们将开始进入更具体的实战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