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进阶(一):第一章:电商基础

产品经理进阶(一):第一章:电商基础
Prorise第一章:电商基础
欢迎来到我们关于电商产品管理的新篇章。电子商务,无疑是过去二十年间,最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和商业形态的领域之一。作为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我们就是现代数字商场的“建筑师”。
在第一章,我将带大家一起,为我们即将开始的“建筑”生涯,打下最坚实的地基。我们将从零售最本质的源头开始,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波澜壮阔的行业。
1.1 学习目标
在本章中,我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我们建立起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全局性、结构化的认知。我们将一起追溯零售行业的发展脉络,掌握驱动所有商业运转的“零售三要素”,并清晰地辨别当前主流电商平台的各种运营、交易及盈利模式。
1.2 零售行业的发展
要理解什么是“电子商务”,我们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商务”,也就是“零售”。在我看来,电子商务并非一个全新的物种,而是传统零售在数字时代的一次伟大进化。
1.2.1 传统零售
传统零售,指的是所有以实体门店为主要交易场所的商业活动。
- 它的形态:可以是我们楼下的小
杂货店
,可以是市中心的百货商店
,也可以是大型的连锁超市
和购物中心
。 - 它的本质: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面对面交易。
- 它的核心限制:是它无法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一家商店,必须在固定的营业时间(时间限制),在固定的地理位置(空间限制),才能服务于能够到达这里的顾客。
1.2.2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commerce),则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的全新零售形态。
- 它的形态:是我们手机里无处不在的
淘宝
、京东
、拼多多
等购物App。 - 它的本质:是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线上整合,来完成交易。
- 它的核心突破:是它彻底打破了传统零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我可以在任何时间(深夜或凌晨)、任何地点(家里或路上),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正是这一根本性的突破,创造出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全新的数字商业世界,也为我们产品经理,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我将这两者的核心区别,总结在下面的表格里,这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次“进化”。
零售形态 | 交易场所 | 核心限制 | 典型代表 |
---|---|---|---|
传统零售 | 实体门店 | 受限于时间和空间 | 连锁超市、百货商场 |
电子商务 | 互联网平台 |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淘宝、京东、拼多多 |
1.3 零售三要素
我们已经清楚了传统零售和电子商务的区别。
那么,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抛开线上、线下的外在形式,所有“交易”这件事,有没有一些共通的、永恒不变的内在要素?
答案是肯定的。在我看来,所有零售的底层逻辑,都可以被拆解为三个最基本的核心要素。掌握了它们,就等于掌握了理解一切商业模式的钥匙。
1.3.1 核心概念:人、货、场
这三个永恒不变的核心要素,我称之为“零售三要素”:
- 人 (People):即我们的消费者、用户。
- 货 (Goods):即我们所销售的商品或服务。
- 场 (Place):即交易发生的场景或场所。
从传统零售到电子商务的进化,并不是发明了新的要素,而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对这三个要素的形态,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颠覆性的重构。
下面这张表格,是我认为对这场“重构”最精辟的总结:
零售形态 | 人 (People) | 货 (Goods) | 场 (Place) | 核心基础 |
---|---|---|---|---|
传统零售 | 面对面的顾客 | 实体商品 | 实体门店 | 依赖实体 |
电子商务 | 账号 | 商品信息 | 线上平台 | 信息化 |
1.3.2 零售三要素在电商的体现
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这信息化重构后的“新人、新货、新场”,对我们产品经理来说,具体意味着什么。
1. “人”在电商的体现(如账号、用户画像)
在电商的世界里,“人”不再是商店里一个个模糊的面孔,而是被数字化为了一个唯一的“账号 (Account)”。
这个账号,是我们识别、理解、服务用户的“数字容器”。它不仅包含了用户的手机号
、昵称
、年龄
、性别
等基础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用户在我们平台的一切行为数据——他浏览过什么、搜索过什么、购买过什么、收藏过什么。
我正是通过分析这些账号数据,才能为用户建立起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为他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购物体验。
2. “货”在电商的体现(商品形式与来源)
在电商的世界里,“货”不再是货架上可以触摸的实体,而是被数字化为了详尽的“商品信息 (Product Information)”。
我作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设计好承载这些信息的“商品详情页”。我需要通过组合运用文字描述
、高清图片
、展示视频
、用户评价
等多种信息形态,在用户无法亲身接触到商品的情况下,最大化地还原商品的真实样貌和价值,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
3. “场”在电商的体现(平台构建与整合)
在电商的世界里,“场”不再是具体的物理门店,而是我们所构建的“线上平台 (Online Platform)”本身。
从我们App的首页
、分类页
、搜索结果页
,到商品详情页
,再到购物车
和支付流程
,这整个用户走过的路径,共同构成了这个全新的、数字化的“商场”。
我作为产品经理,就是这个商场的“总设计师”。我的职责,是确保这个商场的“动线”是流畅的,“导购”是智能的,“收银”是便捷的,为每一个数字化的“人”,提供一次完美的、购买数字化“货”的旅程。
1.4 电商平台运营模式
我们已经知道了电商的“人货场”是信息化的。那么,一个电商公司具体是如何组织和管理这信息化的“人货场”的呢?这就由它的运营模式所决定。
在我看来,要剖析任何一个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都离不开一个最经典、最底层的商业框架——“进销存”。
- 进 (Procurement):商品是从哪里来的?(商品来源)
- 销 (Sales):商品是在哪里卖的?(销售渠道)
- 存 (Inventory):商品由谁来仓储和配送?(仓储配送)
进、销、存这三个环节,由谁来主导、由谁来负责,就共同决定了电商平台的四种主流运营模式。
1.4.1 自营模式
自营模式,我把它理解为“线上品牌连锁超市”。平台自己既是“超市老板”,也是唯一的“售货员”。
- 进(货源):平台自己负责采购商品。或是通过买手团队向品牌方自采,或是自己贴牌自产。
- 销(销售):平台搭建自己的电商网站或App,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
- 存(仓储):平台自己建立仓库(或租赁),自己管理库存和订单履约,自己负责(或统一外包)物流配送。
- 我的解读:在这种模式下,平台对商品、价格、服务、体验有绝对的掌控权。京东自营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它的优点是能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和品质保障,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品牌信任。但缺点也非常明显,这是一个“重资产”模式,平台需要承担巨大的采购成本和库存风险。
1.4.2 招商模式
招商模式,我把它理解为“线上购物中心”或“集市”。平台是“商场房东”,负责搭建和维护商场,并吸引商家进来开店。
- 进(货源):平台的“采购”,实际上是“招商”。通过签约,邀请成千上万的第三方商家入驻开店。
- 销(销售):所有商家共享平台这个统一的销售渠道。
- 存(仓储):商家各自负责自己的商品仓储、打包和发货。
- 我的解读:在这种模式下,平台的核心是“搭台子”和“定规则”。淘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它的优点是“轻资产”运营,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极大丰富平台上的商品数量(SKU)。但缺点是平台对商品质量和服务的掌控力较弱,用户体验参差不齐。
1.4.3 联营模式
联营模式,是介于自营和招商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我称之为“线上品牌专柜”。
- 进(货源):与招商模式类似,平台邀请品牌方或大型供应商入驻。
- 销(销售):同样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销售。
- 存(仓储):这是最关键的区别。在联营模式下,虽然货权依然属于品牌方,但品牌方会将一部分或全部商品,放入平台自建的仓库中,由平台来统一负责仓储和配送。
- 我的解读:这种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天猫超市或京东上的大部分品牌旗舰店。品牌方提供货,但用户享受到的是平台(如京东物流)的配送服务。它试图结合招商模式的“货品丰富”和自营模式的“体验保障”,是一种强强联合的模式。
1.4.4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就是字面意思,即平台同时运营着自营和招商/联营业务。
- 我的解读:如今,几乎所有的电商巨头,都是混合模式的运营者。最典型的就是京东和亚马逊。它们既有“自营”板块,来保证核心品类的体验和口碑;又有庞大的“开放平台(招商)”板块,来丰富商品的多样性。这能让它们最大化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
我将这四种模式的核心区别,总结在下面的表格里:
运营模式 | 平台角色 | 核心优势 | 核心劣势 | 典型代表 |
---|---|---|---|---|
自营模式 | 零售商 | 体验、品控、物流极佳 | 模式重、成本高、SKU有限 | 京东自营 |
招商模式 | 商场房东 | 模式轻、SKU极其丰富 | 体验、品控难统一 | 淘宝C店 |
联营模式 | 代销商 | 品控+物流体验好,SKU较丰富 | 运营模式复杂 | 天猫、京东旗舰店 |
混合模式 | 零售商 + 房东 | 优势互补、覆盖面广 | 内部资源协调复杂 | 亚马逊、京东 |
1.5 电商平台交易模式
在我们上一节学习的“运营模式”中,我们关心的是平台“如何组织货源和履约”。而在“交易模式”中,我关心的是“谁在和谁做生意”。
一个电商平台的交易模式,本质上是由商品卖家和商品买家这两方的角色属性来决定的。我们常说的B2B、B2C、C2C,其实就是一种简写,它的命名规则是:
卖方角色英文首字母 + 2(to) + 买方角色英文首字母
我们来详细拆解几种最主流的交易模式。
1.5.1 B2B(企业对企业)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我把它理解为,是将传统的企业间贸易、批发、采购等行为,搬到了线上。
- 核心特征:
- 大批量、低频次:B2B交易的订单金额通常很大,但交易频次相对较低。
- 决策理性且复杂:采购方通常需要经过内部的多部门(如采购、技术、财务)审批,决策周期长,非常理性。
- 价格非标、流程复杂:价格通常不是固定的,需要经过
报价
、询价
、订购
等多个环节,并涉及到复杂的合同、发票和物流流程。
- 典型代表:阿里巴巴(1688.com),它就是连接上游工厂/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家的典型B2B平台。
1.5.2 B2C(企业对个人)
B2C (Business to Customer),即企业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熟悉的一种模式。
- 核心特征:
- 小批量、高频次:用户通常是购买单件或少量商品,但购买行为可能会非常频繁。
- 决策感性且迅速:购买决策通常由个人做出,很容易受到品牌、营销、促销、评价等因素影响,决策路径短。
- 价格标准、体验为王:商品价格是标准化的,所有消费者看到的都一样。平台竞争的核心,在于品牌、营销、用户体验和客户服务。
- 典型代表:天猫、京东、唯品会、拼多多等,都是典型的B2C平台。
1.5.3 C2C(个人对个人)
C2C (Customer to Customer),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我把它理解为一个“线上跳蚤市场”或“个人闲置物品交易集市”。
- 核心特征:
- 平台是中介:平台本身不卖货,而是作为第三方,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在线沟通、交易担保的场所。
- 依赖生态服务:C2C模式的成立,强依赖于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如支付宝,解决信任问题)和物流公司(解决物品交付问题)。
- 非标品为主:交易的商品大多是二手的、非标准化的。
- 典型代表:目前国内最成功的C2C平台,就是阿里的闲鱼。
1.5.4 F2C(工厂对个人)等
F2C (Factory to Customer),即工厂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这是一种旨在“去中间化”的模式。
- 核心特征:
- 短路经济:它砍掉了传统零售中的经销商、代理商等所有中间环节,让消费者可以直接从工厂下单购买。
- 高性价比:因为没有了中间商赚差价,理论上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低的价格。
- C2M模式:它常常与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模式结合,即工厂根据用户的订单和需求来进行生产,实现零库存。
- 典型代表:必要App就是F2C/C2M模式的知名探索者。
我将这几种主流的交易模式,总结在下面的表格中,方便我们对比:
交易模式 | 卖方 (Seller) | 买方 (Buyer) | 核心特征 | 典型代表 |
---|---|---|---|---|
B2B | 企业 (Business) | 企业 (Business) | 订单量大、决策复杂、价格多为协商 | 1688.com |
B2C | 企业 (Business) | 个人 (Consumer) | 品牌化、体验为王、价格标准化 | 天猫、京东 |
C2C | 个人 (Consumer) | 个人 (Consumer) | 平台撮合、依赖第三方支付与物流 | 闲鱼 |
F2C | 工厂 (Factory) | 个人 (Consumer) | 去中间化、高性价比、按需生产 | 必要 |
1.6 电商平台盈利模式
我们前面讨论了电商的运营模式、交易模式,这些模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服务于一个最终的、共同的目的——盈利。
作为产品经理,我必须深刻地理解我所在平台的盈利模式,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我的工作重心和产品设计的方向。我的每一个功能设计,最终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为平台的盈利目标服务。
我们来看一下,像天猫、京东这些巨头,它们是如何通过多种方式,来构建自己强大的盈利能力的。我将这些复杂的方式,归纳为三大主流的盈利模式。
1.6.1 销售收入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古老的盈利模式。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赚差价”。
- 核心逻辑: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自营型电商。平台首先以一个“采购价”从供应商那里把商品买断,然后在自己的平台上以一个“零售价”卖给消费者。这两者之间的差价,扣除仓储、物流、人力等成本后,就是平台的利润。
- 我的设计思考:如果我所在平台的核心收入是销售收入,那么我的产品设计,就会高度聚焦于提升交易转化率和销售额(GMV)。比如,我会重点优化商品推荐算法、简化购物车到支付的流程、设计各种优惠券和促销活动功能等,一切为了让用户“买得更多,买得更快”。
1.6.2 广告收入
当一个平台拥有了巨大的用户流量,那么它的流量本身,就成了可以售卖的商品。我把这种模式,理解为“卖流量”或“卖广告位”。
- 核心逻辑:这种模式是招商平台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平台本身不靠卖货赚钱,而是通过向希望在平台上获得曝光的商家,出售广告位来盈利。
- 我的拓展设计:广告产品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产品领域。常见的广告形式包括:
- 关键词竞价:商家对某个搜索关键词(如“运动鞋”)进行出价,出价高者,其商品就会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列。这是淘宝/天猫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 展示广告:平台将首页的Banner、分类页的固定位置等,作为“广告位”,按时间或曝光量,售卖给品牌商家。
- 信息流广告:在“猜你喜欢”等个性化推荐信息流中,穿插一些看起来像普通内容的广告商品。
1.6.3 平台服务费
这也是**招商平台(平台模式)**的另一种重要收入,我把它理解为“收租金和佣金”。就像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向入驻的品牌专柜收取各种费用一样。
我把它细分为以下几种:
1. 店铺租金
也叫“平台年费”。商家需要每年向平台缴纳一笔固定的费用,才能获得在平台上开设店铺的资格。这就像是实体店的“年租金”。
2. 技术服务费
平台为商家提供了一整套复杂的开店、交易、管理、数据分析的系统,为此,平台会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作为软件系统和数据服务的费用。
3. 交易提成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平台会从商家的每一笔成功交易的流水中,抽取一个固定比例的佣金,通常在1%-5%不等。商家卖得越多,平台赚得越多,这种模式将平台和商家的利益进行了深度绑定。
1.7 本章总结
到这里,我们关于“电商基础”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我们来快速回顾一下本章的核心知识地图:
知识模块 | 核心内容 |
---|---|
零售行业的发展 | 我们理解了从传统零售到电子商务的进化,是商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伟大突破。 |
零售三要素 | 我们掌握了所有商业的底层逻辑——人、货、场,以及它们在电商时代,如何被信息化为账号、商品信息、线上平台。 |
电商平台运营模式 | 我们学习了通过“进销存”框架,来区分自营、招商、联营、混合这四种主流的运营模式。 |
电商平台交易模式 | 我们学习了通过“买卖双方的角色”,来区分B2B, B2C, C2C, F2C等不同的交易模式。 |
电商平台盈利模式 | 我们学习了电商最核心的三大盈利来源:赚差价(销售收入)、卖流量(广告收入)、收佣金(平台服务费)。 |
掌握了这些最底层的概念和框架,我们就拥有了一双能看透所有复杂电商产品的“慧眼”。在下一章,我们将开始进入更具体的实战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