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用户运营

第五章:用户运营
Prorise第五章:用户运营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为我们的电商平台,搭建了从商品、交易、促销到内容管理的强大“武器库”。我们设计了各种功能,让用户可以顺畅地完成购买。
但武器本身不会自己打仗。从本章开始,我们的视角将发生一次关键的跃迁:从以“功能”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运营我们最宝贵的资产——用户。而用户运营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精细化运营”。
5.1 精细化运营的目的
5.1.1 为什么要进行精细化运营
在我设计任何一个产品时,早期我追求的是“功能的普适性”。我提供的优惠券、拼团、秒杀等,是面向所有用户的“通用武器”,目的是在产品初期,快速验证模式、吸引第一批用户。
但随着产品发展,用户量不断提升,我逐渐发现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增长变慢了,用户的活跃度在逐渐下降。
当用户规模扩大后,用户类型
变得极其丰富(有学生、有白领、有宝妈),用户需求
也变得高度多元化(有人追求性价比、有人追求品质、有人追求新品)。此时,如果我还用“一招鲜,吃遍天”的统一运营方式,结果必然是吃力不讨好。
这就好比用大水漫灌田地,对一部分“口渴”的用户或许有效,但对另一部分“不渴”的用户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和体验骚扰,而对那些“需要特定养分”的用户则完全无效。
一线运营同事的复盘,也从实践层面印证了我的判断。我们发现:
- 大量的优惠券成本投下去,只刺激了部分“价格敏感用户”,他们本来就需要强优惠才会下单。
- 对于那些“忠诚的高价值用户”,他们本就会购买,这些普适的优惠对他们没有带来任何增量消费,相当于浪费了营销成本。
- 而对于那些“从不购买的沉默用户”,这点优惠力度又不足以打动他们,没有起到激活的作用。
结论是:我们粗放式的运营成本,没有花在刀刃上。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痛点,我意识到,运营的思路,必须从“广撒网”,转变为“精准点射”。这,就是精细化运营的由来。
我给精细化运营的定义是:一种基于数据分析,对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场景下,推送不同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完成特定目标的、差异化细分的运营策略。 它的核心,就是四个字:因材施教。
5.1.2 精细化运营的目标是什么
明确了“为什么”要做,我们再来看精细化运营的“目标”是什么。
总的来说,所有精细化的手段,最终都服务于一个终极目的——提升用户的生命周期总价值(LTV),从而实现产品的长期健康增长和商业化营收目标。
我将这个总目标,拆解为以下几个可执行的分层目标:
对全体用户:实现用户规模最大化
这不仅仅是指通过A/B测试优化注册按钮。更深层地,是通过精细化运营,去分析不同渠道来源用户的后续留存和消费数据,从而判断出哪些是“高价值渠道”,并将预算向这些渠道倾斜,实现更高质量的用户增长。对活跃用户:提升留存与粘性
这是为了让用户“留下来,并爱上我们”。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偏好,我可以为喜欢数码的用户,推送新品手机的资讯;为美妆爱好者,推送护肤品的使用教程。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内容和活动,来维持用户的活跃度,并在他们产生需求时,第一个想到我们的产品。对商业化:实现精准的营收目标
这是精细化运营价值兑现的核心。通过对用户进行分层,我可以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
而要达成这些目标,我的核心搭建思路,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用户分层(识人)
我需要基于数据,建立起一套用户分层模型。例如,根据经典的RFM模型,我可以将用户分为“高价值用户”、“潜力用户”、“价格敏感用户”、“沉默流失用户”等不同的群体。第二步:用户触达(施策)
在识人的基础上,我就可以进行精准的“因材施教”了:- 对“高价值用户”,我可以推送新品通知、提供VIP专属客服,维护好他们的忠诚度。
- 对“价格敏感用户”,我可以在大促前,精准地给他们推送大额优惠券,刺激他们下单转化。
- 对“沉默流失用户”,我则可以通过短信、App Push等渠道,用“老友回归大礼包”这样的强激励手段,尝试将他们召回。
通过这一整套“分层-触达”的精细化运营体系,我才能摆脱低效、昂贵的“大水漫灌”模式,走向一种更高效、更个性化、也最终能带来更高回报的用户关系管理模式。
5.2 用户画像
在上一节,我们明确了精细化运营的核心思路是“因材施教”。但要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我们的用户,到底都是些什么样的“材”。这,就是“用户画像”要解决的问题。
5.2.1 什么是用户画像
在业界,“用户画像”这个词,其实常常包含两种不同的概念:User Persona(用户角色) 和 User Profile(用户资料)。我必须先为你理清这两者的区别,因为它们服务于完全不同的目的。
User Persona (定性画像):这是一种定性的、偏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典型的”用户代表。他会有姓名、照片、职业、甚至生活信条和烦恼。它的核心目的,是帮助我们产品和设计团队,在规划功能时,能时刻记住我们是在为“谁”而设计,从而产生同理心,做出更贴合用户真实场景的决策。
User Profile (定量画像):这是我们本章要深入学习的、服务于“精细化运营”的、定量的、数据驱动的画像。它不是一个虚拟的人,而是“一个用户身上所有标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真实用户的客观事实(如:女,25岁,消费能力高,最近7天活跃),其核心目的,是让系统和运营人员,可以对用户进行批量的筛选、分类和触达。
简单来说,Persona是用来“理解和共情”的,而Profile是用来“筛选和运营”的。
5.2.2 用户画像的搭建思路
要搭建一套能驱动精细化运营的用户画像体系(User Profile),我作为产品经理,需要设计一个包含四大步骤的完整闭环。这套闭环,清晰地回答了“如何从数据,到最终的运营动作”的全过程。
1. 搭建标签体系
标签,是用户画像的“原子”和“砖块”,是我们认知用户的最基本单位。
我通常会将标签,归纳为以下四大类别:
标签类别 | 我的解读 | 举例 |
---|---|---|
基本属性 | 用户固有的、相对静态的人口学特征。 | 性别、年龄、地域 |
社会属性 | 用户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特征。 | 职业、收入、教育程度 |
行为属性 | 用户在我们产品内的互动行为。 | 登录天数、活跃时长、浏览偏好 |
消费属性 | 用户的交易行为。 | 消费金额、消费频次、客单价 |
在产品设计上,我需要在后台,为运营人员提供一个“标签管理系统”,让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平台目前拥有哪些标签,以及这些标签的定义、更新方式和状态。
2. 进行用户分群
有了成千上万的标签后,我就可以进行第二步:把拥有相似标签的用户,“圈”在一起,形成“用户分群”。这是精细化运营能够规模化执行的前提。
为此,我需要在后台设计一个强大的“用户分群工具”。它允许运营人员,像搭积木一样,通过自定义“规则”(例如:最近7天登录过
AND 消费金额>1000元
AND 用户等级=钻石会员
),来创建自己想要的任何用户群体。
除了让运营人员“自定义”分群,我还会内置一些业界成熟、通用的分群模型,作为基础的用户洞察工具。最经典的就是“用户价值模型”和“RFM模型”。
用户价值模型
这个模型,源于经典的“二八定律”。它将用户分为“高价值用户”、“中坚用户”和“普通用户”三层,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出那些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的20%的核心用户,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RFM模型
这是在电商和零售领域,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个用户价值分析模型。它通过三个核心指标,来衡量用户的价值:- R (Recency):最近一次消费时间。离现在越近,价值越高。
- F (Frequency):消费频率。一段时间内买得越频繁,价值越高。
M (Monetary):消费金额。一段时间内花钱越多,价值越高。
RFM模型,通过对这三个维度进行“高/低”(通常以平均值为分界线)的组合,可以将我们的用户,精准地划分为8个价值完全不同的群体。
例如:- 重要价值客户 (R高-F高-M高):他们是我们的“财神爷”,需要重点维护,提供VIP服务。
- 重要挽留客户 (R低-F高-M高):他们曾经是“财神爷”,但最近不来了。必须立刻采取措施(如专属客服回访、大额优惠券召回)去挽留他们。
3. 制定运营策略 & 实施用户触达
有了清晰的用户分群,精细化运营的最后两步就水到渠成了。
运营人员可以针对“重要挽留客户”,制定“大额优惠券召回”的策略;针对“重要价值客户”,制定“新品优先体验”的策略。
然后,再通过我们前面设计的优惠券、站内信、Push等“触达工具”,将这些策略精准地推送给对应的用户群体,最终形成一个从“识人”到“施策”的完整闭环。
5.3 积分体系
在精细化运营的工具箱中,如果说“用户画像”是我们用来洞察用户的“作战地图”,那么“积分体系”就是我们用来引导和激励用户长期行为的、平台自建的“经济系统”。它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用户忠诚度计划。
5.3.1 积分系统的需求分析
1. 为什么要搭建积分体系?
在我完成了初步的用户增长,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后,我的下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如何提升用户的长期留存和生命周期总价值(LTV)。我需要一套能够持续激励用户与我们互动的体系。在对比了大量竞品后,我决定搭建一套“积分体系”。
它的核心战略价值在于:
- 量化用户贡献:通过积分为用户在平台内的各种“积极行为”(如购买、签到、评价)进行量化和奖励。
- 划分用户等级:以积分为标尺,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为后续针对不同等级用户,进行差异化的运营,打下基础。
在电商场景中,积分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建立一个“消费 -> 奖励 -> 再消费”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用户的“长期活跃”和复购率。
2. 积分体系的设计思路:建立闭环
要设计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积分体系,我必须遵循一个核心原则:建立积分的“闭环”。
这意味着,积分必须有来路(获取),也要有去路(消耗),并且整个过程是安全可控的。如果只进不出,积分就会严重“通货膨胀”,变得毫无价值;如果只出不进,则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我的设计思路,将围绕“积分获取”、“积分消耗”和“积分风控”这三大支柱展开。
积分获取的需求
在“获取”端,我需要同时满足“用户”和“平台运营”的需求:- 对于用户:需要清晰地看到“如何获取积分”的规则,有明确的入口去完成这些任务,并且能随时查看自己的积分获取记录。
- 对于平台运营:需要有一个后台,可以灵活地“定义哪些用户行为可以获得积分”(如下单、评价、签到等),并且可以根据积分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用户等级作为指标
积分消耗的需求
在“消耗”端,需求与获取端相辅相成:- 对于用户:需要知道“积分能用来做什么”(如抵扣现金、兑换礼品),有明确的场景去使用积分,并能查看自己的积分消耗记录。
- 对于平台运营:需要有一个后台,可以灵活地“定义积分的消耗渠道和规则”,例如设置“积分商城”、配置“积分抵现比例”等。
积分风控的需求
最后,作为一个“经济系统”,积分体系必须有“监管机制”,防止被黑产“薅羊毛”而导致系统崩溃。因此,“风控”是平台侧至关重要的需求。平台运营需要系统能够监控特殊或异常的积分获取行为,并能对这些行为进行手动或自动的处理(如冻结积分、封禁账号等)。
3. 核心业务流程
将以上所有的需求点进行串联,我就能提炼出我们积分体系的“核心业务流程”。
这张流程图,完整地展示了积分获取与消耗的闭环,以及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规则制定者”和“秩序维护者”的角色。
- 用户根据平台设定的规则,通过各种行为获取积分。
- 平台侧则会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校验,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就会触发风控机制。
- 用户可以在消耗场景使用积分。
- 整个过程中,用户和平台,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积分的流入和流出明细。
这个流程,就是我们下一节进行具体产品设计的“总纲”和指导蓝图。
2. 积分体系的产品设计
我将积分体系的产品设计,拆分为用户端(C端)和平台端(B端)两大部分。C端负责用户的体验和互动,B端则负责平台的管理和调控。
一、 用户端(C端)产品设计
对于用户来说,积分体系的体验必须是清晰的、有激励感的、且值得信赖的。
积分入口
首先,我需要在用户最容易找到的地方,为他提供一个固定的入口。通常,这个入口会放在“个人中心”页面,直观地展示出用户当前的积分总额。“我的积分”主页
点击入口后,用户会进入“我的积分”主页。这是用户与积分体系互动的核心枢纽。- 概览区:页面的顶部,会展示用户的头像、等级(Lv.10)、以及当前的积分总额,并提供一个“查看明细”的入口。
- 任务列表(积分获取):页面的核心区域,是一个“任务列表”。我会把所有可以获取积分的行为,都以任务卡片的形式,清晰地陈列在这里。例如,“
签到
”、“邀请新用户
”、“购物下单
”、“晒单评价
”等。用户每完成一项,对应的任务状态就会变为“已完成”。 - 每日签到:上图中间和右侧的截图,详细展示了“每日签到”这个最常见的积分获取任务。我通过一个日历,来直观地记录用户的连续签到行为,并通过“连续签到X天,可领额外奖励”的规则,来激励用户保持每日访问的习惯。
- 积分消耗(讲解):虽然截图中未包含“积分消耗”的页面,但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这个主页上通常还必须有“积分商城”(用积分兑换商品)或“积分抵现”(在下单时用积分抵扣现金)的入口。这是让用户辛苦赚来的积分“有处可花”的关键,是构成闭环不可或缺的一环。
积分明细
为了建立用户对积分体系的信任,我必须提供一个绝对清晰、透明的账单。在“积分明细”页面,用户可以查到自己每一笔积分的流入(获取)和流出(消耗)记录,就像查看自己的银行账单一样。页面顶部的全部
、获取
、消耗
三个Tab,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地进行筛选。
二、 平台端(B端)产品设计
如果说C端是“公民”体验积分价值的地方,那么B端就是我作为平台方,进行“宏观调控”和“维护秩序”的“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
规则制定:积分规则管理
这是整个积分经济系统的“立法机构”。在这个后台,运营人员可以:- 定义规则:创建所有积分的获取和消耗规则。例如,可以创建一条“
规则名称
:发表话题,规则类型
:每日N次,积分
:+20”的规则。 - 管理规则:对已创建的规则,进行启用、停用、编辑等操作。这赋予了运营极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平台的运营节奏,来动态地调整积分的发放策略。
- 定义规则:创建所有积分的获取和消耗规则。例如,可以创建一条“
等级体系:等级管理
这是积分体系与用户成长体系相结合的核心。在这个后台,运营人员可以:- 定义等级:创建不同的用户等级,如 Lv.1, Lv.2 …
- 设置门槛:为每一个等级,设置一个“所需积分”的门槛。当用户的累计积分达到这个门槛时,系统就会自动为他升级。
- 配置权益:为不同等级的用户,配置不同的权益,例如更高倍数的积分获取系数、或者专属的兑换商品等。
数据监控:积分明细记录
这是平台的“审计系统”。它记录了系统内所有用户的每一笔积分流水。当出现用户申诉或需要排查问题时,运营人员可以在这里,通过用户ID或手机号,快速地查询到该用户的完整积分历史,为客诉处理和数据分析,提供依据。风险控制:积分风控
这是积分体系的“监管和执法机构”,用于处理异常情况,维护系统公平。- 用户查询:运营可以在这里,查询到任何一个用户的当前积分状况。
- 手动调分:当需要进行人工补偿或处罚时,运营可以通过“调整积分”功能,手动为用户增加或扣除积分,并记录原因。
- 账号处理:当发现有用户存在严重违规的“刷分”行为时,运营可以将其“加入黑名单”,禁止该用户再参与任何积分相关的活动,以维护积分系统的秩序。
通过这样一套权责分明、功能完备的C端和B端产品设计,我才能确保我们搭建的“积分经济系统”,既能有效激励用户,又能被平台牢牢掌控,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长期运营。
5.4 会员体系
我们已经学习了积分体系,它像是一个普惠制的“游戏币”系统。现在,我们要学习一个更高阶的用户运营玩法——会员体系。如果说积分是“游戏币”,那么会员体系就是“VIP俱乐部”。它存在的目的,不是激励所有用户,而是要筛选和深度服务我们平台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用户群体。
5.4.1 什么是会员体系
在开始设计前,我们首先要回答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已经有了积分,为什么还需要会员?
我的答案是:积分和会员,解决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
- 积分:是一种普惠制的、可量化的行为奖励,人人都可以参与,像游戏币。它的目的是引导用户的日常行为。
- 会员: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权益的集合,它具有一定的门槛,是一种筛选机制,像俱乐部入场券。它的目的是筛选和锁定高价值用户。
基于这个定位,我设计会员体系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三个:
- 用户管理:通过会员等级,将用户清晰地划分为“核心用户”、“潜力用户”、“普通用户”等不同群体,实现用户分层。
- 价值管理:识别出平台最有价值的用户,并通过专属权益,深度绑定他们,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命周期总价值(LTV)。
- 用户增长:以极具吸引力的会员权益作为“诱饵”,既能激励潜力用户不断“升级打怪”,也能吸引平台外的新用户加入。
综上,我给会员体系的定义是:一套通过设置身份门槛和提供差异化的专属权益,筛选出核心用户,并深度绑定、提升其长期价值的运营机制。
正如我们熟知的视频网站会员,通过付费这个门槛,筛选出愿意为内容付费的用户,并为他们提供“免广告”、“看独家内容”等专属权益。
5.4.2 会员体系搭建思路
要搭建一个成功的会员体系,我作为产品经理,必须从顶层设计好三大支柱:定义会员类型、设计会员权益、以及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1. 定义会员类型
首先,我要决定我的“俱乐部”,是用什么方式来招募和划分会员的。
我通常会从这两个维度来思考和组合:
- 维度一:是否付费
付费会员
:用户需要支付一笔费用,才能获得会员身份和权益。这是最直接的筛选方式,门槛高,用户价值也最高。例如,Amazon Prime, 京东PLUS。免费会员
:用户无需付费,通过注册即可成为会员,但通常权益较少或需要通过成长来解锁。
- 维度二:成长体系
等级会员
:会员身份分为多个等级(如Lv.1 - Lv.10),用户需要通过特定行为(如消费、获取积分)来“升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权益。我们之前设计的“积分体系”,就是为“等级会员”服务的。无差别会员
:所有会员的身份和权益,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等级之分。
在实践中,最成功的会员体系,往往是混合模式。以淘宝的88VIP为例,它首先是一个“付费会员”,你需要花88元/年购买。但它的购买资格,又与一个“成长体系”(淘气值)挂钩,只有淘气值超过1000的用户,才能以88元的优惠价购买。这种“成长+付费”的双重门槛,精准地筛选出了平台消费能力强、且活跃度高的最优质用户。
2. 设计会员权益
会员权益,是整个体系的“灵魂”,是用户加入和升级的唯一动力。
我设计的权益,必须能为用户带来稀缺感、尊贵感和差异化的体验。并且,这些权益必须是“阶梯式”的,即等级越高的会员,享受的权益越好、越独特。
我将电商平台的会员权益,归纳为以下几类:
权益类型 | 权益举例 | 我的设计思考 |
---|---|---|
交易类权益 | 会员专享价、每月免运费券、积分加速 | 这是最基础、最直接的权益,能让会员在购物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
服务类权益 | 专属客服通道、极速退款、生日礼包 | 这是提升会员“尊贵感”的关键,让他们感受到被特殊对待的服务。 |
身份类权益 | 专属身份标识(V标)、会员日活动 | 这是满足会员“荣誉感”的设计,让他们在平台内拥有与众不同的身份象征。 |
生态类权益 | 免费阅读、视频会员兑换、线下活动资格 | 这是大型平台的“护城河”,通过打通集团内其他业务,为会员提供跨界的、独特的价值。 |
3. 建立风险控制与关怀机制
最后,一个健康的会员体系,还需要有完善的“秩序维护”和“关系维护”机制。
- 风险控制:我需要为运营人员,设计必要的后台干预工具。例如,
黑白名单处理
功能,可以手动将会员加入黑名单(取消其资格),或加入白名单(破格授予资格);人工干预
功能,可以在出现问题时,手动调整用户的等级或权益。 - 会员关怀:这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会员数据的精细化运营。我需要将用户的会员身份和等级,作为一个重要的“标签”,纳入我们的用户画像体系。运营人员可以基于这个标签,对不同等级的会员,进行差异化的沟通和关怀。例如,在会员即将降级前,发送提醒通知;在会员生日时,自动发放生日礼包等,以此来维系好我们与这些高价值用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