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电商运营实战

第一章:电商运营基础

欢迎来到我们课程的第一章。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可能更关注如何“从0到1”地去规划和设计一个产品。但一个产品上线,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这个产品活下去、活得好,如何让用户愿意来、愿意留、愿意付费——这些,就是我们本章要探讨的核心命题:运营

1.1 运营基础知识

在这一节,我将带你建立起对“运营”这个岗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知。我们会一起探讨:运营究竟是什么?它在不同阶段又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1.1.1 什么是运营

image-20250725114001247

很多刚入行的同学会问我:“运营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通常会用上面这张图来回答。我常常把运营比作一座“桥梁”,它的两端,连接着“产品”和“用户”。

  • 产品是基础:我们有一款精心打磨的产品。
  • 用户是目标:我们希望有大量的、活跃的用户来使用它。

而运营的工作,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策略,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高效、顺畅的连接。正如图片下方文字所说,我们运营的核心目的,就是“使得产品能够活得更久,并且延长用户在产品当中的生命周期”。没有运营,再好的产品也可能无人问津;没有运营,用户来了也可能很快流失。

image-20250725114038113

要理解运营,我们就必须先理解我们所服务的“产品”,它本身是有生命周期的。我将一个产品的生命,通常划分为四个典型阶段:

  1. 导入期: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产品还在探索和打磨,用户对它还不了解,所以这个阶段的用户增长通常比较缓慢。
  2. 成长期:产品的功能和模式逐渐被验证,开始发力推广,用户量会快速增长。
  3. 成熟期:产品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在市场上拥有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和品牌依赖,增长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平台期。
  4. 衰退期:随着市场竞争或用户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替代品,用户开始流失,产品走向衰退。

我的运营策略,在产品的不同生命阶段,其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我们稍后会详细展开。

image-20250725114120468

与产品生命周期并行的,是我们运营工作中更具体、更微观的视角——用户的生命周期。从一个用户第一次接触我们的产品,到最后可能离开我们,我把他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 新手阶段:用户刚刚进来,对一切都还很陌生,正在探索。
  • 成长阶段:用户度过了新手期,开始频繁地使用我们的核心功能,逐渐成为“熟客”。
  • 沉默阶段:用户因为某些原因,连续一段时间不再登录和使用我们的产品。
  • 流失阶段:用户长时间不再登录,甚至卸载了App,成为了“流失用户”。

我作为运营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引导用户从新手走向成长,激活沉默用户,召回流失用户

1.1.2 运营的主要工作

理解了我们工作的“战场”(产品和用户的生命周期)之后,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运营的“兵法”——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image-20250725114227133

这张图,是我为运营工作定义的一张“全景地图”。它清晰地告诉我们,运营的工作贯穿于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接下来,我将为你详细拆解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我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image-20250725114254272

1. 产品研发阶段:当好“领航员”

在很多人以为运营是在产品上线后才介入时,我想强调,一个优秀的运营,必须在产品研发阶段就深度参与。在这个阶段,我的核心工作是确保我们“做正确的事”:

  • 定义目标用户:我们的产品,到底是为谁服务的?
  • 挖掘用户需求:这些目标用户,他们最真实的痛点是什么?
  • 提炼产品价值:我们的产品,准备如何为用户解决这些痛点,创造什么价值?

image-20250725114316365

2. 产品上线阶段:当好“侦察兵”

当产品终于上线,我的工作重心立刻转移。我需要像一个侦察兵一样,密切关注市场和用户的“敌情”:

  • 收集用户反馈:用户在哪里吐槽?他们对什么功能最满意?
  • 进行数据分析:用户的访问路径是怎样的?哪个环节的转化率最低?
  • 制定迭代策略:基于反馈和数据,我会向产品经理提出清晰的、可执行的优化建议。

image-20250725114343608

3. 产品成长阶段:当好“突击手”

进入成长期,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搞增长”!这时,我需要像一个突击手,带领团队冲锋陷阵:

  • 制定营销策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如抖音、小红书)去精准地获取用户?
  • 策划拉新活动:设计各种裂变、促销活动(就像图中的“年终大促”),实现用户量的快速爆发。
  • 做好用户维护:将好不容易拉来的新用户,通过社群、会员体系等方式维护好,防止他们流失。

image-20250725114408185

4. 产品成熟阶段:当好“农场主”

当产品进入成熟期,用户增长放缓,我的关注点会更加务实,就像一个农场主,需要精耕细作,实现“丰收”:

  • 探索用户变现:设计更丰富的商业化模式,如会员、广告、增值服务等,实现收入增长。
  • 强化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活动、跨界合作等,提升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
  • 精细化用户维护:对高价值用户进行VIP服务,维持产品的核心用户群。

image-20250725114431376

5. 产品衰退阶段:当好“守护者”

任何产品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衰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束手无策。在这个阶段,我的工作更像一个守护者:

  • 用户召回与促活:通过情感关怀、专属福利等方式,尽可能地唤醒和召回那些已经流失或沉默的老用户,延缓产品的衰退速度。

image-20250725114449053

除了按照“时间轴”(生命周期)来划分,我更喜欢从“职能”的角度,把我日常的运营工作,归纳为以下四大核心模块。这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运营团队内部的分工。

运营类型我的解读和工作重心
产品运营我的工作是对产品负责。我会深入到产品细节中,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推动产品功能的优化和迭代,提升产品的核心指标(如:用户留存率、核心功能使用率)。
活动运营我的工作是对增长负责。我会策划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比如优惠券、秒杀、拼团等,核心目标就是在短期内快速拉升某项业务指标(如:新用户数、订单量)。
用户运营我的工作是对人负责。我会围绕用户,建立一套从“拉新-促活-留存-转化”的完整体系,比如搭建会员体系、用户社群,核心目标是提升用户的生命周期总价值(LTV)。
内容运营我的工作是对流量和氛围负责。我会生产高质量的图文、短视频等内容,在站内(如社区)和站外(如抖音)进行分发,核心目标是吸引用户关注,营造社区氛围,打造品牌影响力。

1.2 营销中心的功能

在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搭建了“营销中心”这个复杂的系统后,我经常会问我的团队一个问题: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运营工作有了它,和没有它,到底有什么变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理解它的本质。

image-20250725114924355

我给营销中心的定义是:它是我作为运营人员的“武器库”,是一个用来集中管理和执行各类营销活动的工具平台。

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提升GMV(商品交易总额)。而要达成这个最终目的,我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被拆解为两大方向:

  1. 提高成交用户数:让更多的人来买东西。
  2. 提升客单价:让每个来买东西的人,买得更多。

image-20250725115000139

为了能够方便、高效地执行上述任务,我设计的“营销中心”后台,通常会包含三大核心功能模块:

  • 活动管理:这是最核心的模块,我可以用它来创建和管理各种促销活动,比如优惠券、秒杀、拼团、满减等。
  • 内容管理:我可以用它来发布和管理站内的广告、专题文章、种草视频等,通过内容来吸引和转化用户。
  • 用户管理:我可以用它来进行用户的分层和筛选(比如筛选出新用户、高价值用户),以便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精准的营销触达。

1.2.1 营销的维度与场景

现在我们知道了营销中心“有什么”,接下来就要看“怎么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会从不同的维度来思考和组织我的营销活动。

image-20250725115045634

首先,我需要从营销的发起方这个维度进行区分。在我们的电商平台上,搞营销的,不只有我们官方自己,还有入驻的成千上万的商家。因此,我把营销活动分为两类:

  1. 平台营销:由我们平台官方运营团队发起,通常服务于整个平台的战略目标,比如“双十一”、“618”这样的大型促销活动,流量是面向全站的。
  2. 店铺营销:由入驻的商家自己发起,服务于他们自己店铺的经营目标,比如某个服装店自己搞的“换季清仓”活动,流量主要是在他自己的店铺内。

image-20250725115118164

无论是我们平台,还是入驻的商家,我们发起一场营销活动,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基于特定的“营销场景”。

上图这个轮盘,就很好地概括了我们日常工作的核心场景。比如:

  • 当我想拉新时:我会策划“新人专享礼包”。
  • 当我想清库存时:我会策划“限时秒杀”。
  • 当我想提升客单价时:我会策划“满200减20”的活动。
  • 当老用户不活跃时:我会给他们推送“老用户回归福利”。

1.2.2 场景、方式与功能的联动

image-20250725115149190

这张图,是我梳理的“营销中心”工作逻辑的核心。它清晰地展示了,我们如何从一个“业务目标(营销场景)”出发,选择合适的“打法(营销方式)”,并最终落到系统提供的“武器(产品功能)”上。

我把它整理成一个表格,你会看得更清楚:

我的业务目标(场景)我采用的打法(方式)我使用的系统功能我的解读
提升品牌口碑投放品牌故事广告、制作专题页内容管理我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内容,来占领用户心智,这就要用到内容管理功能。
尾货清库存多买多优惠、第二件半价活动管理我需要快速刺激销量,因此选择促销活动,这就要用到活动管理功能。
提升复购率发放老用户专享优惠券用户管理 + 活动管理我首先要用“用户管理”筛选出“老用户”,然后用“活动管理”为他们创建专属的优惠券。
提高客单价满200减20、满3件赠礼品活动管理我通过设置阶梯式的优惠,来引导用户为了凑单而买得更多。
推广爆款商品限时特价、秒杀活动管理我通过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来为某个单品瞬间导入巨大流量和销量。

你看,通过这样一套“场景 -> 方式 -> 功能”的思考链路,我作为运营,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利用“营销中心”这个武器库,来达成各种复杂的业务目标。

通过这一小节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营销中心”这个产品模块,对我我们运营人员来说,它的核心作用,就是通过提供丰富的营销工具,帮助营销同时从“提升成交用户数”和“提升客单价”这两个维度去提升GMV。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团队所依赖的,就是营销中心提供的“活动管理”、“内容管理”和“用户管理”这三大核心功能。

第二章:活动管理-单品活动

在上一章,我们对营销中心的“活动管理、内容管理、用户管理”三大模块有了整体认知。从本章开始,我们将聚焦于其中最核心、也是我作为运营最常使用的模块——活动管理。我将带你一起,从0到1地设计出电商平台最主流、最有效的几种营销活动。

image-20250725134006164

如上图所示,我所说的“活动管理”,本质上是一个集“营销工具”(如优惠券、折扣)、“营销规则”(如满减门槛、活动时间)和“营销活动”(将工具和规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活动)于一体的强大系统。

2.1 营销活动概述

在动手设计具体的功能之前,我需要先为你建立一个清晰的“活动地图”,让你了解我们手中的“武器”都有哪些种类。

2.1.1 营销活动分类

image-20250725134058873

面对五花八门的促销玩法,我习惯按照优惠最终作用的范围,把它们清晰地划分为两大类:

  1. 单品活动:这类活动的优惠,是精确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商品(SKU)上的。例如,“这件T恤限时秒杀价99元”、“那款手机参与预售,定金100抵200”。我们本章要学习的预售、秒杀、直降、折扣、拼团都属于这一类。
  2. 总价活动:这类活动的优惠,是作用于用户整个购物车的订单总金额上的。例如,“全场实付金额满200元减20元”、“订单满3件打8折”。我们将在下一章学习的满减/满折、满赠、优惠券等,都属于这一类。

本章,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把“单品活动”这一类的典型玩法,彻底学会、学透。

2.2 预售活动管理

我们首先要设计的,是“预售”这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是“双十一”这类大促的标配,也是很多新品发布时,我用来试探市场、引爆声量的利器。

2.2.1 预售活动需求分析

在我决定要设计“预售”功能之前,我首先会问自己:业务上为什么需要它?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经过分析,我总结出预售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于:

  • 新品首发:对于即将上市的新品,通过预售可以提前预热市场,并根据定金数据来预测首批备货量,降低库存风险。
  • 大促蓄水:在像“双十一”这样的大促开始前,通过预售提前锁定大量用户的购买意向和定金,为大促当天的爆发积蓄能量。
  • 锁定用户:一旦用户支付了定金,他的“反悔成本”就会增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前锁定了这笔交易。

明确了“Why”,接下来我就要思考“What”和“How”。我的设计思路,通常包含对角色、流程、功能、字段的完整定义。

2.2.2 预售活动产品方案设计

现在,我们就进入产品方案设计的核心环节。我将从“角色与流程”、“功能与字段”、“列表与状态”这三个方面,为你详细拆解我的设计。

1. 角色与流程

image-20250725134243737

image-20250725134250658

一个功能的设计,我首先要理清参与者(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流程)。

  • 商家创建预售流程:对于商家来说,创建一个活动的流程必须清晰、简单。我设计的流程是:
    • 选择活动类型(预售) -> 填写基本信息 -> 设置活动规则 -> 选择参与商品
    • 这是一个线性的、引导式的创建路径,能有效降低商家的使用门槛
  • 用户参与预售流程:对于用户,参与的流程则要顺畅、易懂。他们的核心流程是:
    • 浏览预售商品详情页 -> 支付定金 -> (等待尾款支付时间) -> 支付尾款

2. 创建预售活动功能及字段信息

image-20250725134412506

理清流程后,我们就可以定义商家创建活动时,到底需要填写哪些信息了。我将它分解为三个部分:

  1. 设置基本信息:这部分是活动的“身份信息”,包括活动名称(方便商家自己识别)、参与人群(如新用户专享、VIP用户专享等)、活动平台(是在App生效还是H5生效)等。
  2. 填写活动规则:这是预售活动的核心,我需要让商家可以设置定金金额定金膨胀系数(例如定金100元可抵200元)、定金支付时间尾款支付时间
  3. 选择活动商品:商家需要明确指定,是哪一个或哪些商品参与这次预售活动。

image-20250725134701408

上面那些字段,最终会构成我们商家后台的活动创建页面。通过这样一个结构化的表单,商家就可以清晰、高效地完成一个预售活动的创建。

image-20250725134750203

特别是在“选择活动商品”这一步,我还需要为商家设计一个便捷的商品选择器。如上图所示,当商家点击“选择商品”后,我会提供一个弹窗,让他能方便地从店铺的商品库中进行搜索和勾选,甚至能进一步选择到具体要参与活动的商品SKU(如:红色 L码)。

3. 预售活动列表页与状态机

image-20250725194116572

当商家创建完一系列活动后,他需要一个列表来统一查看和管理。我设计的活动列表页,会清晰地展示每个活动的活动名称定金/尾款时间活动状态等关键信息,并提供必要的操作入口。

image-20250725194216822

为了让管理工作清晰可控,我为每一个预售活动,都设计了一套“状态机”。这是后台产品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 状态流转:一个活动从被创建到结束,它的生命周期是单向的:未开始 -> 进行中 -> 已结束。我不会允许一个已结束的活动再回到进行中。
  • 状态与操作:活动在不同的状态下,商家可以进行的操作是不同的。我通过上面这张表格来严格定义这些权限:
    • 未开始:活动还没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所以商家可以对它进行编辑修改,或者直接关闭(取消活动)。
    • 进行中:活动已经开始了,有用户可能已经付了定金。为了防止混乱和纠纷,我不允许商家再对活动进行编辑,但可以强制结束活动。
    • 已结束:活动已经彻底结束,商家只能查看历史记录,不能再进行任何修改。

通过这样严谨的状态机设计,我就能确保我的预售活动功能,在被大量商家使用时,依然能够稳定、有序地运行。


2.3 秒杀、直降与折扣活动管理

在这一节,我将带你设计一组最常用、最直接的降价促销工具。它们的核心逻辑都是“降低商品价格”,但在活动氛围、技术实现和应用场景上,又各有侧重。

2.3.1 秒杀活动需求分析

在我设计的众多活动中,“秒杀”无疑是为平台引流、为商品制造爆点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超低价 + 限时 + 限量”这三大要素,营造出一种极度的稀缺感和紧迫感。

我设计秒杀功能,通常是为满足以下业务需求:

  1. 拉新引流:用一两款超低价的商品,在短时间内吸引海量新用户访问平台。
  2. 爆款促销:为重点商品或新品,制造一个现象级的抢购事件,提升其知名度和销量。
  3. 清仓甩货:快速处理掉临期或过季的商品,回笼资金。

2.3.2 秒杀活动产品方案设计

秒杀活动的设计思路与预售活动一脉相承,我同样会从“角色与流程”、“功能与字段”、“列表与状态”等方面展开,但其中会有一些关键的差异点。

1. 角色与流程

秒杀活动的角色和流程与预售类似,但节奏更快:

  • 商家创建流程:依然是选择活动类型(秒杀) -> 填写基本信息 -> 设置活动规则 -> 选择参与商品的线性流程。
  • 用户参与流程:用户的路径被大大缩短,变为秒杀活动页 -> (等待开抢) -> 立即抢购 -> 下单支付。整个过程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2. 创建秒杀活动功能及字段信息

image-20250725194912426

我们来看创建秒杀活动需要哪些字段。它的大体结构与预售一致,但在“活动规则”上,有秒杀专属的特殊设计。

  • 活动基本信息活动名称活动时间(秒杀的起止时间通常很短)、参与人群等。
  • 活动规则信息:这是与预售最大的不同。这里没有复杂的定金和尾款,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规则——是否限购
  • 活动商品信息:需要设置秒杀价格秒杀库存

image-20250725195000199

在创建秒杀活动的页面上,我必须重点突出“是否限购”这个选项。比如,我可以设计为“限购 X 件”。这是秒杀活动的生命线,既能防止“黄牛”刷单,也能让更多普通用户能享受到优惠,保证了活动的公平性和参与度。

image-20250725195013198

商品选择的模块,我可以完全复用之前为预售活动设计的组件。这正是我作为产品经理,在设计时需要时刻具备的“模块化思维”,能极大地提升研发效率。

3. 秒杀活动列表页

image-20250725195033616

商家创建好的秒杀活动,会统一进入这张列表进行管理。列表的字段和状态机(未开始、进行中、已结束、已失效)的设计,与预售活动基本一致,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4. 平台固定时间秒杀专场实现

image-20250725195052650

一个常见的运营需求是,平台希望有一个固定的秒杀频道,比如像上图案例中那样,有“8点场”、“10点场”、“12点场”等。作为商家,只能报名参加这些固定的场次,而不能随意设置秒杀时间。这个功能我该如何实现呢?

image-20250725195111770

我的方案是,在平台运营总后台,增加一个“秒杀场次管理”的功能。

如上图所示,我们平台的运营人员,可以在这里预先设定好一天内所有的秒杀时间段(如:08:00-10:0010:00-12:00…)。

配置好之后,商家在创建秒杀活动时,活动时间的设置方式就从“自由选择时间”,变成了“从已有场次中选择一个进行报名”。这样,我就能将所有商家的秒杀活动,规整到平台统一的、固定的频道页面中,便于集中展示和引流。

2.3.3 直降与折扣活动设计

image-20250725195143264

我们已经彻底搞懂了最复杂的秒杀活动。那么,它的两个“简化版”兄弟——直降折扣,又该如何设计呢?我通常会通过对比来理清思路。

1. 与秒杀活动对比分析

直降和折扣,本质上是“弱化版”的秒杀。它们弱化了秒杀最核心的“紧迫感”和“稀缺感”,从而变成了更常规、更温和的促销工具。

活动类型核心氛围营造我的设计侧重
秒杀限时、限量、超低价(紧张、刺激)必须有限购,活动时间
直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降价(直观、清晰)只需要设置活动价活动时间
折扣在一定时间内,打折销售(有计算成本)只需要设置折扣率活动时间

2. 创建活动所需信息

基于以上的对比,我在设计“直降”和“折扣”的创建功能时,就可以在“秒杀”的基础上做减法:

  • 创建直降活动:我只需要商家设置活动时间直降后的价格。其他信息(如活动名称、参与商品等)完全可以复用秒杀的设计。
  • 创建折扣活动:我只需要商家设置活动时间折扣率(例如,输入“8”代表八折)。系统会自动根据原价计算出折后价。

通过这种“设计复用+做减法”的思路,我就能用最低的研发成本,快速地为运营团队,提供一套功能覆盖全面的价格管理工具。


2.4 拼团活动管理

在掌握了预售、秒杀等传统促销工具后,现在,我们要学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带“社交裂变”属性的强大玩法——拼团。它不仅仅是降价,更是驱动用户主动为我们去拉新用户的增长利器。

2.4.1 拼团活动需求分析

image-20250725195740483

我之所以要设计拼团功能,其核心的业务诉求,正如上图所述,是为了满足商家“低成本拉新”的强烈需求。

拼团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共享”的社交电商模式。我把它总结为一个循环:

  1. 平台或商家提供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拼团价”。
  2. 老用户被价格吸引,为了成功购买,他必须分享链接给好友。
  3. 新用户看到好友分享的优惠信息,基于社交信任和价格吸引,也参与进来,从而完成了一次拉新

通过这种方式,商家把一部分营销预算,直接补贴给了消费者,并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社交关系链,为自己带来了精准、低成本的新流量。

2.4.2 拼团活动产品方案设计

拼团的设计比之前的活动要复杂,因为它同时涉及“B端(商家)”和“C端(用户)”,并且引入了“社交分享”的流程。我将为你一步步拆解。

1. 角色与流程

image-20250725195831494

在拼团这个玩法中,我定义了两个新的C端用户角色:

  • 团长 (Leader):第一个发起拼团的人。
  • 参团人 (Member):通过团长分享的链接,加入这个团的人。

基于这两个角色,我梳理出了B端和C端两套核心流程:

  • B端 - 商家创建流程:这个流程对商家来说必须简单,我设计的步骤是:
    • 选择活动类型(拼团) -> 填写活动信息 -> 设置活动规则 -> 选择参与商品
  • C端 - 用户参与流程:这是拼团玩法的核心,用户的路径是一个社交闭环:
    • 发起拼团 -> 分享拼团 -> 好友参与拼团 -> (拼团成功)

2. B端 - 创建拼团活动功能

image-20250725195922219

我们重点来看商家创建活动时,“活动规则”的配置,这是拼团功能的灵魂。

  • 成团人数:一个团需要多少人才能成功。通常我会建议商家设置为2人,因为这是裂变效率最高的模式。
  • 成团有效期:开团后,必须在多长时间内邀请到足够的好友,否则拼团失败。例如,24小时。
  • 模拟成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户体验优化”功能。如果我勾选了它,就意味着当一个团在有效期结束时,如果还差一个人,系统会自动模拟一个“机器人”用户参与进来,让这个团强制成功。这能极大地降低因拼团失败给真实用户带来的挫败感。

image-20250725200041910

这些字段最终会落地为我们商家后台的创建页面。商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商品属性和营销目标,灵活地配置拼团的玩法。

3. B端 - 拼团数据与管理

商家创建完活动,还需要对进行中的团订单进行管理。

image-20250725200130988

首先,商家创建的拼团活动,会和其他活动(秒杀、预售等)一起,出现在这张总的“活动列表”里,方便进行统一的启停和编辑操作。

但拼团的特殊性在于,一个“拼团活动”下面,会由不同用户发起无数个具体的“团(Pingtuan Order)”。因此,我还需要为商家设计一个专门的“拼团数据”列表。

在这里,商家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团”的状态:是拼团中拼团成功,还是拼团失败。这对于客服介入处理售后问题至关重要。

image-20250725200327195

当商家需要处理某个具体团的问题时,他可以点击“查看”,进入“拼团详情”页。这里有这个团所有成员的昵称、下单时间、订单状态等详细信息,方便客服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沟通。

image-20250725200210298

4. C端 - 核心页面设计(讲解)

虽然我们这里没有C端的页面原型,但我可以为你讲解一下,要支撑起整个拼团流程,我至少需要为用户设计这几个核心页面:

  • 商品详情页:在这个页面,我会同时展示“单独购买价”和“发起拼团价”,用巨大的价差来吸引用户发起拼团。
  • 拼团进行页:当用户开团后,会进入这个页面。页面上必须有清晰的“成团倒计时”、已加入成员的头像列表、以及一个最醒目的“邀请好友参团”的分享按钮。
  • 参团页:当好友通过分享链接点进来时,看到的页面。他可以清楚地看到是谁邀请他、还差几个人成团,并可以直接点击“一键参团”完成支付。

至此,一个完整的、兼顾了B端管理和C端体验的拼团功能,我们就设计完成了。

2.5 本章总结

恭喜你!我们已经完整地学习了“活动管理-单品活动”这一核心章节。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章最重要的知识点。

1. 活动运营,主要的单品活动有哪些?

在本章,我们系统性地学习并设计了四种最主流的单品活动,你需要牢记它们的定位和核心价值:

  • 预售:核心是“锁定需求”,常用于新品首发和大型促销的蓄水期。
  • 秒杀:核心是“制造稀缺”,是短期内吸引流量、打造爆款的终极武器。
  • 直降/折扣:核心是“直接让利”,是最常用、最灵活的常规促销手段。
  • 拼团:核心是“社交裂变”,是利用社交关系链,实现低成本拉新的增长引擎。

2. 创建活动的三个主要步骤是什么?

通过对四种不同活动的反复设计,我们发现,无论玩法如何变化,我作为产品经理,在设计B端(商家后台)创建流程时,其底层逻辑是高度一致的。我把它总结为“创建三部曲”:

  1. 设置基本信息:明确活动叫什么、给谁用、在哪里生效。
  2. 配置活动规则:定义活动的核心玩法,例如预售的定金、秒杀的限购、拼团的人数等。
  3. 选择参与商品:圈定本次优惠具体生效的商品范围。

掌握了这个结构化的设计思路,未来无论你遇到多么新颖的营销玩法,都能够快速、清晰地把它转化为一套完整的产品方案。

到这里,我们关于单品活动的设计就全部完成了。在下一章,我们将继续挑战“总价活动”的设计,学习优惠券、满减满赠等更复杂的玩法。


第三章:活动管理-总价活动

欢迎来到第三章。在上一章,我们的所有活动都聚焦于“单个商品”的降价。但作为运营,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如何让用户一次买得更多? 这就引出了我们本章的主题——总价活动。这类活动不再关注单个商品的价格,而是着眼于用户的“购物车总价”,通过设置一个“满X元”的门槛,来激励用户为了凑单而购买更多商品。

3.1 营销活动

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一个,也是最经典的总价活动,就是“满减”。

3.1.1 总价活动-满减活动管理

image-20250725201823505

我为什么要设计“满减”功能?其核心的业务诉求,正如上图所述,是为了提升客单价

在日常运营中,我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场景,比如:

  • 满减:订单金额满100元,减免20元。
  • 满赠:订单金额满200元,就赠送一个小礼物。
  • 满折:订单满3件,就享受8折优惠。

这些玩法的本质,都是在用户下单的最后一步“临门一脚”,通过一个有吸引力的优惠,引导他们“再多买一件”。本节,我们就来从0到1地设计出“满减”这个功能。

1. 角色与流程

满减活动的设计思路,依然遵循我们熟悉的框架:角色 -> 流程 -> 功能 -> 字段

  • 核心角色:依然是商家(活动的创建者)和用户(活动的参与者)。
  • 整体流程:商家在后台创建满减活动,用户在前台浏览商品并参与活动。

image-20250725202251529

image-20250725202329925

对于用户来说,参与的体验必须是无缝且直观的。我的设计要点是:

  • 在商品详情页:就要清晰地展示出这个商品正在参与的满减活动,比如上图案例中的“满200减20”标签,这会成为用户把它加入购物车的重要动力,而这又分为直接满减阶梯满减,对于阶梯满减来说,用户购买的越多优惠越多
  • 在结算页:当用户选购的商品满足了满减门槛时,系统需要自动地计算优惠,并清晰地展示出减免的金额,给用户带来“占到便宜”的满足感。

2. 商家创建满减活动

image-20250725202431819

对于商家,我设计的创建流程依然是清晰的四步走:

  1. 选择活动类型:商家首先在活动中心选择创建“满减活动”。
  2. 填写基本信息:设置活动的名称、时间、面向人群等。
  3. 设置满减规则:这是满减活动的核心,也是设计的重点。
  4. 选择活动商品:圈定参与本次满减活动的商品范围。

现在,我们把上述流程,细化为具体的字段。

  • 基本信息活动名称活动时间参与人群等,这些都是我们之前设计中可复用的标准组件。
  • 活动规则:这是设计的关键。与单品活动不同,这里的规则是作用于总价的。我通常会为商家提供两种优惠类型:
    • 直接满减:最简单的模式,例如“满100元,减10元”。
    • 阶梯满减:更灵活的模式,例如“满100减10,满200减30,满300减50”,通过多个档位,进一步刺激用户提高客单价。
  • 活动商品:商家可以选择全部商品都参与,也可以指定部分商品参与。

image-20250725202902097

最终,这些字段会构成我们商家后台的创建页面。请特别注意“优惠类型”的设计,我通过单选框(Radio Button)让商家可以在“直接满减”和“阶梯满减”中切换。当选择“阶梯满减”时,我还提供了一个“+”号按钮,让商家可以动态地增加优惠层级。这种设计,兼顾了功能的强大性和操作的灵活性。

3. 满减活动列表

image-20250725202925437

当商家创建完活动后,他需要一个统一的列表来管理。我设计的这张列表,除了包含活动名称、时间、状态等常规字段外,还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字段——“优惠信息”。

在这个字段里,我会清晰地展示出这个活动的核心规则,如“满300元,减30元”。这能让商家在不点进详情的情况下,快速地浏览和识别每一个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列表页也提供了查看编辑结束等必要的操作入口,其背后的状态机逻辑与我们之前设计的完全一致。


3.1.2 总价活动-满赠活动管理

在开始设计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我经常遇到的真实业务场景:某个商品库存积压严重,直接打折降价怕影响品牌形象,怎么办?

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把它作为“赠品”,去搭配那些热销的商品。这就是“满赠”活动的核心价值之一:它不仅能像“满减”一样提升客单价,还能帮助我们优化库存结构,并给用户带来一种“意外之喜”的超值感。

image-20250725203555950

我给满赠的定义是:在活动时间段内,用户购买主商品,当订单金额或商品件数满足预设的门槛时,即可免费获得指定赠品的营销活动。

和满减一样,我也把它分为两种常见形式:

  1. 直接满赠:规则简单直接,例如“满100元赠USB风扇”。
  2. 阶梯满赠:设置多个优惠档位,例如“满100元赠USB风扇,满200元赠小熊电饭煲”,以此激励用户冲击更高的消费档次。

1. 商家创建满赠活动

满赠活动的B端创建流程,与满减活动的主干完全一致,我依然采用了我们熟悉的“创建四部曲”。

选择活动类型 -> 活动基本信息 -> 满赠规则设置 -> 活动商品选择

这体现了我在设计后台系统时的一个重要原则:保持操作逻辑的一致性,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image-20250725203652822

我们把创建流程拆解为具体的字段。这个功能的关键,在于“满赠规则设置”和“活动商品选择”这两步,有了全新的内涵。

image-20250725203726873

现在,我们来看这张“创建满赠活动”的页面原型,这是本节功能设计的核心。

它的上半部分(活动信息、优惠类型)与“满减”的设计几乎可以完全复用。真正的区别在下半部分:

  • 选择商品(主商品):这里的商品列表,指的是用户必须购买才能享受优惠的“主商品”。商家可以选择全店商品参与,也可以指定部分热销商品参与。
  • 选择赠品:这部分是“满赠”功能设计的灵魂。我需要在这里,为商家提供另一个商品选择器,让他可以从自己的商品库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商品,作为本次活动的“赠品”。

我的设计要点是,赠品的选择必须灵活。商家不仅可以指定“赠品A”,还可以设置“满200元,可在赠品B或赠品C中任选其一”,把选择权交给用户,从而提升活动的吸引力。

2. 用户端体验

image-20250725203831933

一个后台功能设计得再好,如果用户在前端无感知,那也是失败的。所以,我必须在C端(用户端)清晰地把优惠信息传达出去。

  • 商品详情页:当一个商品参与了满赠活动,我会在其价格旁边,增加一个醒目的“”字标签。用户点击后,可以看到详细的活动规则,例如“满100元即可获赠XX商品一件”。
  • 结算页:当用户的订单满足满赠条件时,在结算页的商品清单中,我会把赠品作为一个单独的行给展示出来,价格标注为0元。这能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他清晰地感知到自己享受到的优惠。

3. 满赠活动管理

image-20250725203937920

最后,商家创建的所有满赠活动,也会进入到我们统一的“活动管理”列表中。

这张列表的整体框架是完全复用的。我需要做的,仅仅是确保“优惠信息”这一列,能够准确地显示出满赠活动的核心规则,例如“满100元赠A商品”。通过这种方式,商家可以高效地对进行中或未开始的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后续操作


3.1.3 总价活动-满折活动管理

我们已经有了“满减”(针对订单金额的优惠)和“满赠”(针对订单价值的提升),现在,我需要一个能直接激励用户购买“更多件数”的工具。尤其是在服装、图书、日用品这类客单价不一定高,但用户常常会一次性购买多件的品类中,这个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满折”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满折,即当用户购买指定商品的件数,达到预设门槛时,即可享受整单相应折扣的优惠。例如,“指定商品任选3件,即可享受8折优惠”。

1. 商家创建满折活动

在B端设计上,我依然沿用了标准化的“创建四部曲”流程,这能确保商家在使用我们后台时,有一种统一、连贯的操作体验,而不需要为每一种新活动都重新学习一遍。

image-20250726092532568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功能的核心——“填写活动规则”。

image-20250726092602653

我们直接来看“创建满折活动”的页面原型。它的核心设计,全部体现在“活动规则”这个模块里。

  • 规则设置:这里的规则不再是“满X元”,而是“满X件”,优惠方式也从“减Y元”变成了“打Z折”。
  • 阶梯折扣:和满减、满赠一样,我也为“满折”设计了阶梯模式。商家可以设置“满2件打9折,满3件打8折”,通过一个更优惠的折扣力度,来强力吸引用户“再多拿一件”,从而有效提升订单的商品件数(即购物深度)和销售总额。

2. 用户端体验

image-20250726092913868

在C端,为了让用户能清晰地感知到“满折”优惠,我的设计思路和“满减”是完全一致的。

  • 活动感知:我会在参与活动的商品详情页上,用一个醒目的“满折”标签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 优惠计算:在结算页,当用户购物车中参与活动的商品件数满足了规则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折扣金额,并在“优惠金额”处明确展示,让用户直观地看到自己省了多少钱。

3. 满折活动管理

image-20250726093347431

在“活动管理”后台,商家也能清晰地看到所有已创建的满折活动。

在列表的“优惠类型”这一列,我会直观地显示出“满3件,8折”这样的核心规则,便于运营人员进行后续的查看、编辑或结束等管理操作。通过对列表、创建页等核心组件的复用,我能用最低的成本,最高效地扩展出新的营销玩法。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系统性地掌握了总价活动中的“三剑客”:满减、满赠、满折。它们在B端的设计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在C端的体感和核心运营策略上又各有侧重。

最后,我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如果我们要做一个更复杂的“满返”(比如,订单满100元,返还20元优惠券或2000积分)活动,它的B端和C端产品设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这三种相比,又会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课程中继续探索。


3.1.4 总价活动-套装活动

在之前的几种总价活动中,我们都是设定一个“规则门槛”,让用户自由地选择商品去凑单。但很多时候,我作为商家,希望能更“主动”地为用户规划好一组合集,并给出一个打包优惠价来提升整体销量。

比如,快餐店里“汉堡+薯条+可乐”的套餐,美妆领域“水、乳、精华”的护肤品套装,或者服饰店里“上衣+裤子”的搭配组合。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要设计的——套装活动

1. 套装活动设计思路

套装活动的核心,是将多个独立的商品,打包成一个新的销售单元进行促销。它的设计思路依然遵循我们的标准框架,关键在于对“套装规则”的定义。

在B端设计上,我将“套装规则”进一步细分为了两种核心类型,以满足商家多样化的营销需求:

  1. 固定套装:一个打包好的组合,用户必须完整购买,不可更改。
  2. 搭配套装: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例如“主商品A + 搭配商品B/C/D任选其一”。

2. 设计详解:固定套装

image-20250726094401049

“固定套装”是最简单、最常见的模式。它的逻辑就是“商品A + 商品B + 商品C = 一个固定的打包价”。

我们来看它的创建页面:

  • 套装类型:商家首先选择“固定套装”。
  • 套装价格:商家需要为这个打包好的组合,设置一个全新的、有吸引力的“套装价”。
  • 选择商品:商家在下方的商品选择器中,勾选出所有要包含在这个固定套餐里的商品。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规则清晰,用户决策成本低。缺点是灵活性较差。

3. 设计详解:搭配套装

“搭配套装”则为商家和用户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它的逻辑更像是“主商品区任选一件 + 搭配商品区任选一件 = 优惠组合价”。

在创建页面上,它的设计也更为复杂:

  • 套装类型:商家需要选择“搭配套装”。
  • 选择主商品:商家首先要指定一批“主商品”。
  • 选择搭配商品:然后,再指定一批可供搭配的“副商品”。

image-20250726094747956

这种模式非常适用于服饰、3C配件等品类。例如,我可以设置一个“买任意一款手机(主商品),即可半价换购任意一款手机壳(搭配商品)”的活动。这给了用户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体验更好,也更容易促成关联销售。

4. 用户端体验

image-20250726094729297

当一个商品参与了套装活动时,我该如何在C端把它呈现给用户呢?

我的方案是,在该商品的详情页下方,专门开辟一个“优惠套餐”的区域。

如上图所示,这个区域会清晰地展示出套餐内的所有商品图片、名称,以及最具吸引力的“套餐价”,并提供一个“立即购买套餐”的按钮。通过这种直观的对比,用户能立刻感知到购买套餐的超值之处,从而被引导完成购买。

5. 套装活动管理

image-20250726095246261

最后,在B端的活动管理后台,商家可以统一管理所有已创建的套装活动。

为了便于商家区分,我特意在活动列表中增加了一列“套装类型”。通过这一列,商家可以一目了然地分清,哪些是“固定套装”,哪些是“搭配套装”,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数据分析。


3.2 营销规则

我们已经为商家设计了品类丰富的单品活动和总价活动。但当这些“武器”可以被同时使用时,一个新的、也是更复杂的问题就摆在了我的面前。

image-20250726095759645

为了解决这个“优惠爆炸”的问题,防止出现混乱和亏损,我作为产品经理,必须设计一套清晰、严谨的“营销规则”。它就像我们营销系统的“基本法”,规定了所有活动之间应该如何协同工作。

我将这套复杂的规则,拆解为四大核心模块。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攻克。

3.2.1 规则一:叠加与互斥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运营场景:新款iPhone上市,运营同学恨不得把秒杀、拼团、满减、满赠所有优惠都给它加上,让它看起来“优惠到极致”。但,这样真的可以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任何限制,多个大力度的单品活动叠加,商品价格可能会变成负数。因此,我必须定义清楚

哪些活动之间是“互斥”的(不能同时享受),哪些又是可以“叠加”的(可以同时享受)。

image-20250726095825205

要定义规则,我首先需要把平台内所有的“优惠”形式,按照性质进行归类。我将它们划分为四大类:

  1. 单品活动:直接作用于商品本身的优惠,如秒杀、直降、拼团。
  2. 总价活动:作用于订单总价的优惠,如满减、满赠、满折。
  3. 抵扣活动:用户使用虚拟资产进行抵扣的活动,如优惠券、积分、礼品卡。
  4. 支付活动:与支付渠道绑定的优惠,如信用卡支付立减。

image-20250726104251355

理清了分类,我就可以制定出上面这张“优惠叠加互斥规则表”。这是我们整个营销系统的“交通法规”。

它的核心逻辑可以总结为:

  • 同类互斥:一个商品不能同时参与两个“单品活动”(例如,你不能让一个商品既是秒杀价,又是拼团价)。同理,一个订单也不能同时满足两个“总价活动”。
  • 异类叠加:不同类型的活动,原则上是可以叠加享受的。例如,一个商品可以先享受“秒杀”价(单品活动),达到门槛后可以再享受“满减”(总价活动),结算时还可以用“优惠券”(抵扣活动),最后用“信用卡支付”(支付活动)再减一点钱。

3.2.2 规则二:活动顺序

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活动可以一起用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先算哪个,后算哪个? 顺序不同,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image-20250726103851360

我的设计原则是,模拟用户真实的交易环节,定义一条雷打不动的计算链路

  1. 第一步:计算单品活动。先算出商品经过秒杀、直降等活动后的价格。
  2. 第二步:计算总价活动。用第一步得出的价格总和,去判断是否满足满减、满折的门槛。
  3. 第三步:计算抵扣活动。用第二步得出的价格,去使用优惠券、积分等进行抵扣。
  4. 第四步:计算支付活动。用第三步得出的最终应付金额,去享受支付渠道的优惠。

image-20250726103917986

但在这个大原则下,还有一个更细致的问题:当同一种类型的活动有多个时,又该怎么算?比如,一个订单同时满足“满200减20”和“满300减40”。

这里,我设计了两种模式供运营人员选择:

  • 递进式:先计算第一个门槛的优惠,用优惠后的金额,再去判断是否满足下一个门槛。这种模式对平台最有利,能严格控制成本,但计算逻辑复杂。
  • 平行式:所有满足门槛的优惠,都基于原始金额进行计算,然后全部生效。这种模式对用户最友好,计算速度快,但商家有亏损的风险(例如,用户买300元商品,同时享受了“满200减20”和“满300减40”,平行计算下总共优惠了60元)。

image-20250726104208247

通过上面这个案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999元的鼠标,在“递进式”和“平行式”两种不同规则下,最终的成交价是不同的。在后台为运营设计这个功能时,我必须把这两种模式的选择权交给他们,并讲清楚其中的利弊。

3.2.3 规则三:优惠分摊规则(深度解析)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规则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一个核心的财务问题:当一笔享受了总价优惠的订单发生部分退款时,如何确保退款金额的计算是公平且准确的,以防止平台或商家产生亏损。

1. 基础场景:单一总价优惠的分摊

image-20250726104708001

我们从一个最基础,也最常见的场景开始。如上图所示,一个60元的订单,通过“满60减20”的活动,用户实际支付了40元。现在,用户需要退掉其中10元的A商品。我们应该退给他10元吗?

绝对不行。如果退10元,就意味着用户用30元买到了价值50元的B和C商品,享受了“满50减20”的优惠,这与我们“满60减20”的活动规则相悖,平台或商家平白无故地亏损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引入我们分摊规则的“第一性原理”:任何一笔作用于订单整体的优惠,都必须按比例分摊到订单内的每一个商品上。

我制定的核心分摊公式如下:
商品优惠金额 = 总优惠金额 × (商品金额 / 参与活动商品的价格总和)

现在,我们用这个公式来精确计算A商品的退款金额:

  1. 计算A商品分摊到的优惠金额
    A商品优惠金额 = 20元 × (10元 / 60元) = 3.33元
  2. 计算A商品应退款金额
    A商品应退款 = A商品原价 - A商品分摊到的优惠金额 = 10元 - 3.33元 = 6.67元

只有这样,我才能确保退款后,剩余的B、C两件商品,其合计支付金额(40-6.67=33.33元)与它们应该享受的优惠是匹配的。

2. 进阶问题:计算精度与尾差处理

image-20250726110938190

应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继续计算出B和C的应退款金额。但是,在真实的计算机系统中,除法运算常常会导致无限循环小数(例如 10/60 = 0.1666...),这会带来精度问题。如果A、B、C的优惠金额分别是3.33, 6.67, 10.00,三者相加可能等于20.00,也可能等于19.99或20.01。这个微小的误差,在海量订单下,会累积成巨大的财务漏洞。

image-20250726111003639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设计了一条“尾差处理规则”:最后一个商品的优惠金额 = 总优惠金额 - 之前所有商品已分摊的优惠金额之和

image-20250726111530614

同时,为了让计算过程更稳定,我还会制定一条工程上的最佳实践:
image-20250726111541687
按商品金额从小到大进行计算,然后将所有的计算尾差,都归结到最后一个(即金额最大)的商品上。这能保证,无论如何计算,一个订单内所有商品分摊的优惠总和,绝对等于这笔订单享受的优惠总额,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3. 终极挑战:多商品、多活动、多层级优惠的混合分摊

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个最复杂的场景,它融合了我们前面学到的所有规则。

image-20250726111624491

这个场景的复杂性在于,优惠不再是单一的“满减”,而是包含了单品活动、总价活动、抵扣活动的多层级优惠。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必须严格遵循我们在上一节定义的“活动顺序”。

image-20250726111749384

我们必须再次重申这条计算的生命线:单品活动 > 总价活动 > 抵扣活动。优惠的计算和分摊,必须严格按照这个优先级,层层递进。

image-20250726111732314

现在,我们对这个终极案例,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拆解:

  • 第一步:计算单品活动。

    • A商品参加“直降1000元”,其优惠后的价格变为 3000 - 1000 = 2000 元。
    • B商品不参与单品活动,价格仍为 100 元。
    • 此时,用于下一步计算的订单价格基础是 A=2000元, B=100元。
  • 第二步:计算总价活动。

    • B商品参加“满100-50”的满减活动,其价格变为 100 - 50 = 50 元。
    • A商品不参与总价活动,价格仍为 2000 元。
    • 此时,用于下一步计算的订单价格基础是 A=2000元, B=50元。
  • 第三步:分摊抵扣活动(优惠券)。

    • 现在,我们需要将这张1500元的优惠券,分摊到A和B两个商品上。
    • 用于分摊的商品价格总和为2000元(A的折后价) + 50元(B的折后价) = 2050元
    • B商品应分摊的优惠券金额 = 1500元 × (50元 / 2050元) ≈ 36.59元
    • A商品应分摊的优惠券金额 = 1500元 - 36.59元 = 1463.41元 (应用尾差处理规则)。
  • 第四步:得出结论。

    • A商品总共优惠了:1000元(直降) + 1463.41元(优惠券) = 2463.41元
    • B商品总共优惠了:50元(满减) + 36.59元(优惠券) = 86.59元

通过以上严谨的、层层递进的规则设计,我才能确保,无论运营人员配置出多么复杂的优惠组合,我的系统都能准确、公平、安全地计算出最终价格和退款金额,守住平台和商家资金安全的生命线。这,就是“分摊规则”设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所在。

3.2.4 规则四:风险与防范

image-20250726110124008

作为产品经理,我不仅要设计功能,更要保护平台和商家的利益,防止他们因为误操作而造成亏损。

image-20250726110131853

为此,我设计了一套“风险防范组合拳”:

  1. 低价预警:当系统检测到商家设置的优惠力度过大,可能导致亏损时(例如,折后价低于成本价),自动弹出醒目的预警提示,让商家进行二次确认。
  2. 活动审核:对于一些重要的、或者新手商家创建的活动,我可以设计一个“审核”流程。活动创建后不会立刻生效,而是进入“待审核”状态,需要由运营主管或平台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才能正式上线。
  3. 安全策略:为了防止专业的“羊毛党”通过技术手段刷单,我还需要设计一些基础的“反作弊”策略,例如限制同一个IP地址、同一个设备、同一个收货地址的参与次数等。

image-20250726110202924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以上就是我设计的营销规则体系。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精密的大网,确保了我们整个营销活动系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场景下,依然能够公平、稳定、安全地运行。

3.3 营销工具

在第三章的后续部分,我们将进入一个更有趣、更具互动性的领域——营销工具。它不再是简单的让利,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玩法,来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实现“品效合一”的营销目标。

3.3.1 抽奖工具

抽奖,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互动营销玩法。它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奖品,来驱动用户完成我们期望的特定行为,如每日访问、分享拉新等。

1. 抽奖工具的需求分析

在我动手设计具体的产品功能前,我必须首先回归原点,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

image-20250726112559235

我之所以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个看似和“卖货”没有直接关系的“抽奖”功能,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于商家提升用户活跃度与忠诚度的真实诉求。

通过上图的需求背景,我提炼出抽奖工具需要满足的两大核心业务目标:

  1. 提升老用户粘性:通过每日免费抽奖等形式,为老用户提供一个持续访问我们App或店铺的理由,提升DAU(日活跃用户)。
  2. 促进新用户增长:将“分享”与“增加抽奖次数”进行绑定,激励老用户主动去进行社交分享,从而为店铺带来低成本的新流量。

image-20250726112647407

明确了业务目标后,我就需要从最宏观的视角,来构思这个工具的完整生态。我首先要定义其中的“核心角色”和“整体流程”。

  • 核心角色:抽奖工具的生态中,主要有三方参与者:
    • 平台方:我作为平台的产品经理,负责设计和提供稳定、通用的抽奖工具。
    • 商家:是抽奖活动的发起者和成本承担者,他们使用我提供的工具,来配置活动规则和奖品。
    • 用户:是抽奖活动的最终参与者。
  • 整体流程:整个业务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清晰的闭环。如上图所示,平台提供工具 -> 商家配置活动 -> 用户参与抽奖 -> 商家发放奖品 -> 用户查看奖品。我的产品设计,必须确保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顺畅无误。

在宏观流程中,“用户参与抽奖活动”是整个玩法能否成功的关键。那么,用户的体验旅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image-20250726112736166

为了让用户体验顺畅、且富有激励性,我为C端用户设计了上面这条完整的“参与流程”闭环。

我们来一步步拆解这个流程:

  1. 触发抽奖:用户进入活动页面,点击“立即抽奖”按钮。
  2. 前置判断:系统首先判断用户“是否还有抽奖次数”。
  3. 次数用完:如果次数已用完,系统会弹出提示,并引导用户去“通过分享获得更多抽奖次数”。这正是我们实现拉新裂变的关键设计。
  4. 执行抽奖:如果次数未用完,系统则根据后台配置的算法,来判断本次抽奖“是否中奖”。
  5. 结果反馈
    • 如果中奖,则弹出“恭喜中奖”的强提示,并引导用户去“查看奖品信息”。
    • 如果未中奖,则弹出“谢谢参与”的安慰性提示。

image-20250726124606407

通过对业务目标、宏观流程、用户旅程的完整分析,我就为接下来进行具体的“产品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抽奖工具的产品设计

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抽奖工具的设计,必须同时兼顾**商家端(B端)的易用性和灵活性,以及用户端(C端)**的趣味性和流畅体验。我将为你分别进行拆解。

一、 商家端(B端)产品设计

我们首先来看商家后台的设计。我需要为商家提供一个足够强大,但操作又不能过于复杂的活动创建流程。

image-20250726124513436

我设计的商家创建流程,依然遵循我们熟悉的“四部曲”,确保了后台操作的一致性。接下来,我们详细看一下每一步的具体设计。

1. 设置基本信息

image-20250726124625992

这是活动创建的第一步,商家需要在这里设置活动的“身份信息”,包括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平台(是在App内还是H5页面生效)以及活动说明(即活动规则的文字描述)。

2. 填写抽奖规则

image-20250726124651499

这是抽奖功能设计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核心玩法。

image-20250726124725381

在设计这部分功能时,我主要思考并解决了上面这两个核心问题。

  • 抽奖类型:我为商家提供了两种模式,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 即时抽奖:用户抽完立刻知道结果。这是最常见的模式,能提供即时反馈和刺激。
    • 非即时抽奖:用户参与后,需要等待统一的开奖时间(例如,每周五开奖)。这种模式适用于需要营造悬念和持续关注度的活动。
  • 抽奖条件:我允许商家设置参与门槛,例如用户必须使用XX积分、达到XX会员等级,或者完成订单后才能获得抽奖资格。
  • 参与次数:商家可以灵活控制用户参与的频率,是每人每天可抽N次,还是在整个活动周期内每人一共可抽N次
  • 分享设置:这是实现裂变增长的关键。我需要让商家可以配置“用户分享活动后,可以额外增加N次抽奖机会”的规则。
  • 提示文案:为了让体验更友好,我允许商家自定义各种场景下的提示文案,如中奖提示未中奖提示活动未开始提示等。

3. 选择抽奖奖品

image-20250726124857807

在这一步,商家需要设置本次活动的“奖池”。为了回答“如何控制奖品数量”这个问题,我要求商家在设置每一个奖品时,都必须明确两项核心信息:奖品数量中奖概率。系统会根据这两项配置,通过抽奖算法来精确控制奖品的发放。

为了丰富奖品的类型,我设计的奖池支持多种奖品形态:

  • 实物商品

    image-20250726125038417

  • 优惠券
    image-20250726125104812

  • 积分
    image-20250726125113561

image-20250726125326357

image-20250726125341599

通过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商家就可以非常灵活地配置出具有吸引力的奖品组合。

二、 用户端(C端)产品设计

当商家在后台配置好活动后,C端用户看到和体验到的,必须是一个有趣、流畅的界面。

1. 抽奖主页面

image-20250726125205586

image-20250726125128157

我采用了最经典的“九宫格”抽奖样式。这个页面的核心元素包括:

  • 抽奖区域:九个格子中,分布着不同的奖品和“谢谢参与”的选项。
  • 抽奖按钮:用户点击“立即抽奖”,转盘开始转动。当用户次数用尽,按钮会变为“明天再来”或“分享获取次数”等不可用状态。
  • 中奖名单:页面下方会实时滚动最新的中奖信息,营造一种热闹、很多人中奖的氛围,来激励其他用户参与。

2. 抽奖结果反馈

对于“即时抽奖”来说,及时的结果反馈至关重要。

  • 中奖:立刻弹出强提示的“恭喜中奖”弹窗,告知用户获得了什么奖品。
  • 未中奖:弹出安慰性的“祝您下次中奖”弹窗,并引导用户“下次再来”。

3. 我的奖品列表

所有用户中奖的记录,都会沉淀在“我的中奖记录”这个页面。用户可以在这里,清晰地看到自己获得的所有奖品,以及每一个奖品的当前状态,是“待兑换”还是“已兑换”,方便进行后续的核销与使用。


3.3.2 优惠券工具

如果说“抽奖”是提升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利器,那么“优惠券”则是我工具箱中,用途最广泛、玩法最灵活、最能实现精细化运营的“万能钥匙”。它几乎可以和任何营销场景进行组合,是我们刺激用户行为、提升转化和复购的核心手段。

image-20250726130639644

1.优惠券工具的需求分析

image-20250726130159412

我为什么要设计一套独立的、复杂的优惠券系统?我们来看一个商家最常见的困惑:用户在一次大促中尽兴消费后,就“消失”了,如何能有效地把他们“拉回来”,产生第二次、第三次消费呢?

“满减”、“满折”这类活动,解决的是“当下”的转化问题。而优惠券,则是我用来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桥梁。我将优惠券的核心业务价值,总结为两点:

  1. 提升复购率:通过在用户完成交易后、或在日常的互动中,向其发放一张带有有效期的优惠券,我就为他创造了一个“必须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回来消费”的强烈理由。
  2. 精准控制成本:与全场打折不同,优惠券可以“指哪打哪”。我可以控制它的发放数量、发放人群、使用门槛和适用商品,从而将营销预算,精准地花在最有价值的用户和商品上。

1. 优惠券的构成要素

在设计功能前,我首先要像解剖麻雀一样,拆解“优惠券”这个事物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张小小的优惠券,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规则。我作为产品经理,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以下所有要素:

要素分类核心字段我的解读
券面价值面值 / 折扣这是优惠券最核心的价值。例如,10元代金券,或8折折扣券。
使用门槛使用条件用户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用这张券。例如,“满100元可用”。无门槛券则没有此项。
适用范围使用范围 / 使用平台这张券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是“全场通用”,还是仅限“购买A商品”可用?是仅限App内,还是小程序也可用?
有效期限使用时间这是刺激用户在未来消费的关键。是“领取后7天内有效”,还是只能在“固定的10月1日到10月7日”之间使用?
发放与领取发放数量 / 领取人这张券总共准备发多少张?是所有人都可以公开领取,还是只发给“VIP用户”的专属福利?

只有将这些要素全部定义清楚,我才能设计出一套足够灵活、能满足各种运营场景的优惠券系统。

2. 优惠券的生命周期与用户旅程

image-20250726130240979

定义了优惠券的核心要素后,我们再从宏观视角,看一下优惠券从诞生到消亡的“一生”,也就是它的生命周期流程。

  • 核心角色商家(创建者和发放者)与用户(领取者和使用者)。
  • 生命周期商家创建/发放 -> 用户领取 -> 用户使用 -> 商家统计。我的产品设计,必须支撑起这个完整的闭环。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与优惠券的互动,主要发生在两个核心环节:“领券”和“用券”。

  • “领券”环节的场景设计

image-20250726130516515

我必须在用户消费决策的关键路径上,为他们提供清晰、便捷的领券入口。例如,在商品详情页,我会明确地告诉用户“本店现有以下优惠券可供领取”,用户点击后,即可在弹窗中一键领取。

  • “用券”环节的场景设计

image-20250726130544241当用户选好了商品,来到订单结算页时,这是优惠券发挥作用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在这个页面,我会设计一个“优惠券”的选择栏,用户点击后:

  1. 系统会自动判断用户当前订单满足了哪些优惠券的使用门槛,将“可用优惠券”高亮地展示在最前方。
  2. 对于那些用户已领取、但当前订单“不可用”的优惠券,我也会展示出来,并清晰地告知用户“不可用”的原因(例如,“未达到满减金额”)。这是一种反向的激励,可能会促使用户返回去,再多买一件商品来凑单。

通过对业务目标、核心要素、生命周期和用户旅程的完整分析,我们就为接下来进行具体的B端“优惠券创建”功能设计,铺平了道路。

好的,我们已经清晰地定义了优惠券工具的需求。接下来,我将带你进入产品设计的核心环节,看看我是如何将这些需求,转化为一个强大、灵活且易于商家使用的后台功能。


2.优惠券工具的产品设计

我的设计哲学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用户。对于优惠券这种玩法极其丰富的工具,B端(商家端)的设计尤其考验产品经理的抽象和归纳能力。我需要将万千种运营场景,收敛到一套结构化、标准化的创建流程中。

image-20250726131021810

我设计的优惠券创建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步骤:设置基本信息 -> 填写领取规则 -> 填写使用规则

一、设置基本信息与领取规则

image-20250726131936090

在创建优惠券的第一步,我将“基本信息”和“领取规则”放在了一起,因为它们共同定义了这张优惠券的“身份”和“发放方式”。

  • 基本信息
    • 优惠券名称:方便商家在后台进行识别和管理。
    • 优惠券数量:即“库存”,控制了这张券的总发放量,是控制成本的第一道闸门。
    • 使用平台:定义这张券是在App、H5还是小程序中生效。
  • 领取规则:这是实现“精细化运营”的关键。
    • 领取用户:我为商家提供了多种用户圈定方式。可以是全部用户可领的普惠券;也可以是针对用户等级(如:钻石会员专享)或用户标签(如:高潜流失用户)的精准券;甚至支持上传文件,针对特定的用户ID列表进行一对一发放。
    • 领取张数:可以限制每人限领N张,防止被“羊毛党”恶意刷取。
    • 领取时间:定义这张优惠券可以被领取的起止时间。
    • 公开设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关。如果勾选了“公开领取”,这张券就会出现在商品详情页等C端入口,供用户主动领取。如果不勾选,它就是一张“私有券”,不会对外展示,只能由运营人员通过后台手动发放给指定用户,常用于客服补偿等场景。
二、填写使用规则——玩法的核心

这是优惠券设计的灵魂所在。一张券到底“怎么用”,决定了它的营销价值。我设计了多种优惠券类型,来满足不同的业务场景。

2.1 满减券的设计

image-20250726132042176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优惠券。它的核心规则包括:

  • 优惠券类型:首先,我定义了券的适用范围。是仅限购买某些商品的商品券,还是全场通用的通用券,或者是只能抵扣运费的运费券
  • 使用门槛:即“满X元可用”。
  • 优惠券面额:即“减Y元”。
  • 有效期:这是刺激用户复购的关键。我设计了两种模式:
    • 固定时间:例如,国庆节专用券,只能在10月1日到10月7日之间使用。
    • 相对时效:这种模式更为灵活,例如自领取之日起N天内可用,或者自领取次日起N天内可用。这能确保每个领到券的用户,都有一个完整的有效期。
  • 适用范围:这里可以更精细地控制券能用于哪些商品,是全部商品,还是指定商品指定类目指定品牌

image-20250726132157048

当商家选择“指定商品”时,我会提供一个与我们之前设计完全一致的、可复用的商品选择器组件,让他可以方便地进行勾选。

2.2 折扣券的设计

image-20250726132136682

折扣券的设计,与满减券大部分相同,核心区别在于“优惠方式”的定义。商家不再是输入一个固定的“面额”,而是输入一个“折扣率”,例如“打8折”。

2.3 立减券的设计

image-20250726132143949

立减券,又称“现金券”,是优惠力度最大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无使用门槛”。在设计上,我只需要让商家输入一个“立减金额”即可。这种券通常用于新用户注册礼包、或高价值用户的回归召回等关键场景。

三、 优惠券的管理

image-20250726132209133

当商家创建完所有优惠券后,他可以在这张“优惠券管理列表”中,对所有券进行统一的查看和操作。

我为这张列表设计了清晰的信息维度:

  • 核心信息:优惠券的名称类型(满减/折扣)、发放数量有效期等一目了然。
  • 优惠券状态:我通过未开始领取中已结束已失效这几种状态,让商家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张券当前的生命周期阶段。
  • 快捷操作:商家可以对不同状态的券,进行查看编辑结束活动或查看数据等操作。

通过以上这套B端产品设计,我就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配置灵活、管理方便的“优惠券弹药库”,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营销战役,自由地组合和使用这些“弹药”。


3. 优惠券的逻辑规则

当一个订单中,存在多个商品、多张可用优惠券时,系统必须有一套清晰的规则,来决定最终如何计算优惠。我将它总结为三大核心规则。

规则一:叠加与互斥

image-20250726132817387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优惠券的类型。我制定的核心原则非常简单:同一类型的优惠券,一个订单只能使用一张;不同类型的优惠券,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叠加使用。

例如,用户可以同时使用一张“店铺满减券”、一张“平台品类券”和一张“运费券”,但不能同时使用两张“店铺满减券”。

image-20250726132847661

上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真实案例,一个订单同时叠加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优惠,最终形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格。我的系统设计,就必须能够支持这种复杂的叠加计算。

image-20250726133202001

我们来看上面这个非常经典的、模拟真实购物场景的案例。要判断这4张优惠券能否同时使用,我设计的系统,会遵循以下逻辑进行严谨的校验。

第一步:识别每张优惠券的“类型”与“范围”

我首先会将这4张券进行归类:

优惠券券类型作用范围使用门槛
优惠券1商品券仅限“鼠标”这个商品无门槛(立减)
优惠券2店铺券仅限“A店铺”内的商品订单金额满100元
优惠券3平台券跨店铺所有商品订单总金额满400元
优惠券4运费券仅限“A店铺”的运费无门槛(免邮)

第二步:逐一校验每张券的“门槛”与“叠加规则”

  1. 校验【优惠券1】:它是一张商品券,直接作用于鼠标,无使用门槛。可用
  2. 校验【优惠券2】:它是一张店铺券。计算A店铺的商品总价为 99元(鼠标) + 30元(鼠标垫) = 129元。这个价格满足了“满100元”的使用门槛。由于它和优惠券1的类型(店铺券 vs 商品券)不同,因此可叠加使用
  3. 校验【优惠券3】:它是一张平台券。计算跨店订单的总价为 129元(A店铺) + 398元(B店铺) = 527元。这个价格满足了“满400元”的使用门槛。由于它和前两张券的类型(平台券 vs 店铺券/商品券)都不同,因此可叠加使用
  4. 校验【优惠券4】:它是一张运费券,属于特殊类型,用于抵扣A店铺的运费,通常可以和所有其他类型的优惠券叠加。可用

第三步:得出最终结论

  • 这4张优惠券可以同时使用吗?
    • 可以。 因为这四张券分别属于商品券、店铺券、平台券、运费券,类型各不相同,且订单情况满足了它们各自的使用门槛,因此它们可以完美地叠加使用。
  • 系统应该推荐使用哪张优惠券呢?
    • 全部推荐使用。 在这个场景下,由于所有券都可以叠加,并且都能带来优惠,系统的最优策略就是默认将这4张券全部勾选并应用,从而为用户计算出最终的、优惠力度最大的订单价格。

在电商后台,我定义优惠券的“类型”,其核心依据,并不是它“长什么样”,而是它的“作用范围”和“成本由谁承担”。只有基于这两个维度,我才能建立起一套严谨、无歧义的叠加互斥规则。

我将优惠券,严格划分为以下几个层级完全不同的类型:

优惠券类型定义与作用范围成本承担方核心目的
单品券层级最低。仅对指定的某一个商品(SKU/SPU)生效。商家推广单一爆款或清仓。
店铺券层级居中。对指定店铺内的所有或部分商品生效。商家提升本店的客单价和转化率。
平台券层级最高。可跨店使用,对平台上所有或部分店铺的商品生效。平台提升整个平台的GMV和用户活跃度。
运费券类型特殊。仅用于抵扣运费。商家 或 平台降低用户的购买决策门槛。

核心规则:只有同一个层级的优惠券,才存在“互斥”关系。不同层级的优惠券,因为其作用范围和成本方完全不同,所以可以叠加


规则二:推荐原则

当一个订单同时满足多张优惠券的使用门槛时,系统应该如何帮助用户做出最优决策,商家或许并不想让用户同时使用多张卷,所以在我们上一小结的设计中,三个劵同时归类为了商品券,这时候我们的优先计算原则就是优惠最大的金额

image-20250726133421088

我的设计原则是——永远帮助用户做出“最省钱”的选择。系统后台会自动计算所有可能的、可叠加的优惠券组合方式,并默认选中那个“优惠总金额最大”的最佳组合。

我们来看一个复杂的实战案例:

image-20250726134305240

面对这个复杂的场景,我的系统后台会进行如下的智能计算:

image-20250726134246505

如上图所示,系统会:

  1. 匹配:首先判断每个商品分别适用哪些优惠券。
  2. 组合:然后尝试所有可行的叠加组合。
  3. 择优:最后计算出“水杯类满减券 + A店铺满减券 + 运费券”这个组合,可以优惠131元,是所有组合中优惠力度最大的,因此系统会向用户默认推荐这个方案。
规则三:分摊规则

我们再次遇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财务规则。

image-20250726134517071

当一个订单使用了多张、作用范围不同的优惠券后,发生部分退款时,分摊计算就变得更加复杂。我将这个计算过程,用一张表格为您清晰地呈现:

image-20250726134534335

最终结论:当用户想要退货A商品(鼠标,原价99元)时,我设计的系统会从其原价中,扣除掉它所分摊到的23.35元优惠,最终应退款 99 - 23.35 = 75.65 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的绝对严谨。

4. 优惠券工具的数据

作为一名专业的产品或运营,我绝不能只满足于“把功能做出来”。我必须知道我策划的每一次活动,效果如何,成本怎样。因此,为优惠券工具设计一套完善的“数据详情”,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image-20250726134849709

我将优惠券的数据监控,分为了四大维度,共计11个核心指标:

通过对这11个核心数据指标的持续监控和分析,我作为运营,就能够精准地洞察每一次优惠券活动的成败得失,并为下一次的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第四章:内容管理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聚焦于“交易”本身,学习了如何设计商品、订单、促销等核心功能。但一个成功的电商平台,绝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交易场所。它还需要有温度、有吸引力、能够留住用户的内容。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管理这些“内容”。

4.1 内容管理系统

4.1.1 内容管理系统的定义

在我早期的产品生涯中,如果运营同事想修改首页上的一句宣传语,或者替换一张活动图片,她需要给我提一个需求单,我再排期给研发工程师,工程师修改代码、测试、再发布上线……整个流程非常繁琐,效率极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为运营团队,提供一个可以“自主、高效地管理网站内容”的后台工具。这,就是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诞生的初衷。

image-20250726150544242

从广义上讲,我们之前课程中为自媒体平台设计的“文章管理”后台,其实就是一个基础的CMS。它实现了最核心的一点:让非技术人员(如运营、编辑),可以通过一个可视化的后台,去创建、修改、发布和管理网站上的内容,而无需再依赖研发人员。

image-20250726150610613

而在更严格的定义下,一个专业的CMS,如上图案例所示,其能力远不止于管理文章。它是一个能够让运营人员,在不写一行代码的情况下,自由定义网站的页面布局、栏目、以及填充具体内容的强大软件系统。

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将“内容”与“展现”彻底分离。内容(文字、图片)被存储在数据库中,而展现(页面的样式、布局)则由模板来控制。运营人员只需要关心“内容”的生产,而无需关心它最终会“如何展示”。

4.1.2 内容管理系统的原理

要理解CMS的原理,我最喜欢用“搭乐高”来做比喻。

image-20250726150706862

  • 最小单位(乐高积木):这就好比是我们系统里的基础“内容组件”,比如一个轮播图、一个商品推荐模块、一篇文字介绍。
  • 不同的搭建(拼装过程):这就好比是我们的CMS后台。运营人员就像一个乐高大师,他可以自由地选择用哪些“积木”,以及把它们拼装在页面的哪个位置。
  • 迥然各异的结果(乐高成品):这就好比是用户最终看到的前端页面。同样是那些“积木”,既可以搭成一辆跑车,也可以搭成一座城堡。

image-20250726150744252

这个“搭乐高”的过程,在我的产品设计中,被抽象为三个核心技术步骤:

  1. 基础组件:首先,我需要和研发团队一起,把所有可能用到的内容元素,都预先开发成一个个独立的、可复用的“组件”。例如,‘轮播图组件’、‘商品推荐组件’、‘文章列表组件’、‘视频播放组件’。这些组件就是我们的“乐高积木”,是构成页面的原子单位。
  2. 位置+内容:然后,在CMS后台,我需要提供一个可视化的页面编辑器。运营人员可以在这里,像“拖拽”积木一样,决定哪个组件(内容),应该出现在页面的哪个位置。比如,他可以决定“把轮播图组件放在页面顶部”,然后为这个组件上传5张要轮播的图片。
  3. 动态页面:最后,当用户访问这个页面时,系统会根据运营人员在后台的配置,实时地、动态地将这些组件和它们绑定的内容,从数据库中读取出来,然后像“搭积木”一样,瞬间“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网页,呈现给用户。

总结一下,内容管理系统(CMS),本质上是一个将内容生产与技术开发解耦的软件系统。它通过“组件化”的设计思路,让运营人员可以像搭乐高一样,灵活、高效地创建和管理动态页面。


4.2 店铺装修

在上一节,我们学习了CMS的底层原理。现在,我们就将这个强大的理论,应用到电商平台最核心的场景之一——店铺装修

4.2.1 店铺装修的设计思路

image-20250726151509850

我为什么要设计“店铺装修”功能?因为我必须满足商家“个性化经营”的核心诉求。一个商家,除了上架和售卖商品外,更希望能方便地打造自己独特的店铺形象,以区别于其他店铺,吸引和留住属于自己的客户。

image-20250726151519631

因此,我给“店铺装修”的定义是:一套允许商家(或平台运营),在无需编写代码的情况下,对店铺页面进行动态配置的系统。 它的本质,就是CMS在电商产品中的典型运用。

image-20250726151534604

它的底层设计思路,完全源于我们之前学习的CMS三步曲:

  1. 提供基础组件:我为商家预先准备好各种与电商相关的“装修材料”。
  2. 设置位置+内容:商家可以通过一个可视化的后台,自由地组合这些“材料”,并填充自己的内容。
  3. 生成动态页面:用户的店铺首页,会根据商家的配置,动态地生成,实现“千店千面”。

4.2.2 店铺装修的常见组件

image-20250726151549452

那么,作为产品经理,我应该为商家提供一个怎样的“装修材料市场”呢?我会提供哪些基础组件给他们使用?

image-20250726151603118

为了让商家能清晰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我将所有组件,归纳为四大类别:商品类、图文类、营销类、及其他类。下面我将为你逐一拆解每一类组件的设计。

1. 商品类组件

这是店铺装修中最核心、最高频的组件类型。

  • 定义
    image-20250726151616933

  • 常见的展示形式
    image-20250726151629264为了满足不同的陈列需求,我至少会提供以上三种主流的样式:

    • 大图模式:适合突出展示单个爆款或主打新品。
    • 双列模式: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可以展示更多商品,提升浏览效率。
    • 分类滑动模式:允许用户在同一个组件内,通过横向滑动,来切换和浏览不同分类的商品。
  • 配置逻辑
    image-20250726151700053商家在使用这个组件时,他的操作流程是清晰的三步:首先选择一个心仪的“展示样式”,然后从自己的商品库中“添加商品”,最后再对这个组件的“展示信息”(如标题、要不要显示价格等)进行微调。

  • 组件信息拆解
    image-20250726151726638这张思维导图,完整地展示了我为“商品类组件”设计的所有可配置项。它允许商家对组件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自定义。

image-20250726151835815最终,以上所有的设计,都会落地为像上图这样的后台操作界面。商家在右侧进行配置,左侧可以实时预览到最终的效果,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


2. 图文类组件

这是用于展示非商品内容的、最具灵活性的组件,常用于品牌宣传、活动介绍、榜单推荐等场景。

  • 定义
    image-20250726152332242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商家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用户传递信息、讲述故事,从而提升店铺的“内容感”和“品牌调性”。

  • 常见的展示形式
    image-20250726152342998
    我为图文组件设计了多种主流的样式,以满足不同的内容承载需求:

    • 单图展示:最简洁的形式,通常用于店铺头图、或者某个活动的巨幅海报,视觉冲击力强。
    • 轮播图形式:可以在有限的区域内,承载多张图片信息,是首页黄金位置最常用的组件,用于轮播展示多个重要活动或商品。
    • 多图形式:可以将多张小图以矩阵的方式进行陈列,常用于“买家秀”、“热门榜单”等场景。
  • 配置逻辑
    image-20250726152356474
    商家配置图文组件的流程非常直观: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展示形式”,然后上传图片并为每张图片“配置跳转链接”(可以链接到商品、分类或活动页),最后再对组件的“样式”(如背景色、间距)进行微调。

  • 组件信息拆解
    image-20250726152415434
    这张思维导图,完整地展示了我为“图文类组件”设计的所有可配置项。它主要分为“图片”和“文字”两个部分,商家可以自由地组合使用。例如,他可以只上传图片,构成一个图片广告;也可以只使用文字,发布一个店铺公告。

image-20250726152454089
最终,商家在后台的操作界面就像这样。在右侧的配置面板,他可以输入文字、设置样式、调整间距,而在左侧就能实时地看到页面的最终效果,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

3. 营销类组件

这是将我们之前在第三章设计的各种营销活动,以“组件”的形式,直接“移植”到店铺首页的强大工具、页面的动态配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种活动,而活动中往往具备营销推广信息,因此除了常规图片和商品配置外,还有使用非常频繁的营销类组件

  • 定义
    image-20250726152548141
    它的核心目的,是让店铺内正在进行的营销活动,能够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得到曝光和引流,从而提升活动的参与率和转化率。

  • 常见的营销类型
    image-20250726152557494
    通过这个组件,商家可以在首页,搭建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楼层”,例如:

    • 秒杀类型:展示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始的秒杀商品,并带有倒计时,营造紧张的抢购氛围。
    • 拼团类型:以列表或卡片的形式,展示店铺内的拼团商品。
    • 优惠券类型:将店铺内可领取的优惠券,直接展示出来,方便用户一键领取。
  • 配置逻辑
    image-20250726152639022
    商家使用此组件的逻辑是:先从下拉菜单中“选择一种营销类型”(如秒杀),然后系统会让他去“关联一个已经创建好的具体活动”,最后再对这个活动楼层的“展示样式”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

  • 组件信息拆解
    image-20250726152647885
    这张思维导图,归纳了营销类组件的可配置项,核心就是“组件类型”和“添加优惠活动”这两步。

这张图完美地诠释了“营销类组件”设计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当商家在后台…

image-20250726152902959

  • …选择“秒杀”类型时,配置面板就会让他去关联一个已经创建好的“秒杀活动”。

image-20250726152943608

  • …选择“拼团”类型时,配置面板则会让他去关联一个“拼团活动”。

image-20250726152953465

  • …选择“优惠券”类型时,他则可以勾选多张希望展示给用户的优惠券。

通过这种根据不同类型,动态变换配置项的设计,我用一个“营销类组件”,就兼容了未来所有可能新增的营销玩法,是典型的“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的设计原则的体现。


4. 其他类组件

image-20250726154021085

最后,我们来看“其他类组件”。我将它定义为:除商品、图文、营销之外,那些用于完善页面布局、优化用户导航体验的基础性辅助组件。

这类组件中,虽然包含了搜索框、辅助空白、分割线等,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最具设计价值和复杂性的,是“店铺自定义分类导航”组件。我将重点为你拆解这个组件的设计思路。

1. 核心矛盾:后台类目 vs. 前台导航

要理解这个组件,我们必须先理解一个平台电商的底层逻辑。

  • 后台类目:平台的“标准语言”

image-20250726154039950

为了方便平台管理和统一搜索,所有商品在上传时,都必须归属到平台预设的、标准化的“后台类目”中。这个类目体系是庞大且固定的,就像一个国家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法(如:服装鞋包 > 女鞋 > 高跟鞋),商家通常无法修改。

  • 前台导航:商家的“营销语言”

image-20250726154115185

但是,一个商家从他自己经营的角度,可能完全不想按照平台的类目来组织商品。他可能希望在店铺首页,设置一个像上图这样,包含“店长推荐”、“夏日清凉好物”、“新品速递”等,更具营销感和个性化的“店铺前台导航”。这个导航是直接呈现给顾客的,必须灵活、可由商家自定义。

2. 解决方案:建立映射关系

那么,我作为产品经理,如何调和“后台类目的固定性”与“前台导航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呢?答案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建立一套映射关系。

image-20250726154215194

这张后台截图,就揭示了这种映射关系。当一个商家上传商品时,他需要做两件事:

  1. 选择平台类目:他必须为商品选择一个“后台类目”,例如图中的“食品饮料 > 糖果/巧克力 > 巧克力”。这是为了让平台能认识、索引这个商品。
  2. 选择店铺分组:同时,他还可以为商品选择一个或多个自己创建的“店铺分组”(即自定义分类),例如图中的“新品上架”。这,是为了让这个商品能够出现在他自己店铺首页的“新品”这个导航栏下面。

3. “店铺导航栏组件”的设计

基于以上逻辑,我设计的“店铺导航栏组件”就水到渠成了。它包含了两个部分:

  • A. 分类管理后台:首先,我需要在“商家中心”里,为商家提供一个独立的“店铺分类管理”功能。在这里,他们可以像管理文章目录一样,自由地创建、编辑、排序自己的导航项(如:首页、新品、活动、关于我们)。
  • B. 装修页的组件配置:在店铺装修页面,商家可以将这个“导航栏组件”拖拽到页面上。系统会自动读取商家在A步骤中创建好的分类,并生成导航栏。当C端用户点击某个导航项(如“新品”)时,系统就会自动筛选并展示出所有被商家打上“新品”这个标签的商品。

通过这种“后台管分类,前台配商品”的映射设计,我就完美地解决了平台与商家在商品组织方式上的核心矛盾。

除了最复杂的导航栏组件,“其他类”还包括一些简单的布局工具,如搜索框组件(提供店内搜索功能)、辅助空白和分割线组件(用于调整页面布局和呼吸感),这些组件的配置相对简单,主要是样式和尺寸的调整,这里就不再赘述。


4.2.3 店铺装修的产品设计

1. 整体产品架构

通过上面的讲解,接下来需要考虑下我们应该在哪些端口提供怎样的产品功能?

在着手设计具体界面前,我首先要从宏观上,规划整个系统的产品架构。

image-20250726160112838

我的设计,将整个店铺装修系统,拆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商家端(B端)用户端(C端)

  • 商家端 (B端) - “装修工厂”:这是我提供给商家的核心工具。它的定位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装修工厂”,商家可以在这里,像室内设计师一样,对自己的店铺进行随心所欲的设计和改造。它必须包含组件的选择、页面的编辑、内容的填充等一系列后台功能。
  • 用户端 (C端) - “品牌橱窗”:这是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店铺页面。它的定位是一个精致的“品牌橱窗”,它的唯一任务,就是忠实地、美观地,将商家在B端配置好的装修效果,给渲染和展示出来。

2. 商家端(B端)设计:所见即所得的装修后台

对于商家来说,装修后台的体验必须直观、易用,不能有太高的学习门槛。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所见即所得”(WYSIWYG)的三栏式布局。

image-20250726160119503

这个后台的核心,由三个区域构成:

  1. 左侧:组件库:这里是“装修材料市场”,陈列着我们在上一节设计的所有基础组件(商品、图文、营销等)。
  2. 中间:实时预览区:这里是“装修画布”,以手机模型的样式,实时地、1:1地展示店铺最终的模样。
  3. 右侧:配置面板:这里是“工具箱”,当商家在中间的画布上选中某一个组件时,这个区域就会浮现,提供针对该组件的所有详细配置项。

img

上图就是一个真实的商家端装修后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交互流程:商家从左侧的组件库中,将一个“大图广告”组件,拖拽到中间的手机预览区中。当他点击这个广告后,右侧就会立刻浮现出针对这个广告的设置选项,例如上传图片、修改样式、设置跳转链接等。整个过程非常流畅、直观。


4.3 专题页产品设计

在掌握了“店铺装修”这一赋予商家个性的工具后,我们还需要一个能让平台运营人员,针对特定活动或主题,快速搭建聚合页面的强大武器。这,就是“专题页”。

4.3.1 什么是专题页

image-20250726161653423

我给专题页的定义是:一个围绕着特定主题,聚合了多种内容元素(如商品、图片、优惠券、文章等)的独立页面。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了大促活动中,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如果没有专题页,一个大型活动(例如,“双十一手机会场”)的各种信息,会散落在App的各个角落,用户无法形成整体认知。而专题页,就是将所有相关信息,都汇集到一个统一的入口,为用户打造一个“一站式”的沉浸式购物场景。

image-20250726161714252

我们来看京东的这个案例。为了“联合利华超级品牌日”这个活动,他们打造了一个专题页。这个页面里,有活动头图、有代言人、有优惠券、有不同楼层的商品推荐…所有与活动相关的信息,都被“聚合”在了这一个页面里,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一站式的购物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活动的转化效率。

4.3.2 专题页的需求分析

在大型电商平台中,运营活动是常态。每周、甚至每天,都可能有新的促销主题上线。如果每次活动都需要研发人员去从零开发一个新页面,效率会极其低下,运营的需求会被严重阻塞。

因此,我作为产品经理,在设计这个功能时,核心的需求就是:打造一个能让运营人员“高效率、低成本、可复用”地批量生产活动专题页的后台系统。

4.3.3 专题页的产品设计

要实现“高效率”和“可复用”,我的核心设计思路,是将专题页的生产,拆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由更专业的设计师或高级运营人员,负责“创建模板”。
  • 第二阶段:由一线的普通运营人员,负责“使用模板”来快速生成页面。

image-20250726161759444

上面这张流程图,完整地展示了我这套“两阶段”的设计思想。

1. “工厂”:创建与管理模板

“创建模板”的过程,就和我们之前学习的“店铺装修”非常相似。

image-20250726161819056

高级用户(设计师或高级运营)可以使用我们提供的基础组件(商品、图文、营销等),通过拖拽的方式,自由地“搭建”出一个页面的通用框架或版式。例如,他可以创建一个“双十一主会场模板”,包含顶部轮播图、中腰部秒杀楼层、底部商品列表等固定结构。

image-20250726161927025

所有搭建好的模板,都会统一存放在“模板列表”中,形成一个可供随时调用的模板库。运营主管可以在这里,对模板进行启用、停用等管理,确保一线运营人员只能使用审核过的、规范的模板。

2. “流水线”:使用模板创建专题页

“顺着上面梳理出的流程,先来考虑下B端如何让商家使用模板创建专题页,包含哪些页面及功能?

当模板库搭建好之后,一线运营人员创建专题页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流水线”作业。我为他们设计了一个三步走的创建向导。

  • 第一步:选择模板

image-20250726162030043

当运营人员接到一个新活动需求时(例如,做一个“夏季清仓”专题),他创建专题页的第一步,就是从我们预设好的模板库中,选择一个最符合本次活动调性的模板。

  • 第二步:配置信息

image-20250726162103204

选好模板后,运营就进入了“填空模式”。他完全不需要关心页面的布局和样式,只需要根据模板预留好的“坑位”,上传对应的素材(如专题主图),并从商品库中选择要填充的商品即可。

  • 第三步:创建完成

image-20250726162122774

完成信息配置后,点击创建,一个全新的、精美的专题页就瞬间生成了。运营人员可以点击“预览”,也可以直接返回列表。

3. “仓库”:管理已创建的专题页

image-20250726162134047

所有通过模板创建好的专题页,都会进入这张“专题列表”进行统一的仓储和管理。运营可以在这里,精准地控制每一个专题页的上线/下线状态(通过设置活动起止时间),并对已上线的活动,进行后续的编辑或查看数据等操作。

通过这套“模板化、流程化”的产品设计,我成功地将原本可能需要数天开发周期的专题页搭建工作,变成了运营人员可以在几分钟内就高效完成的常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活动的迭代速度。


4.4 频道页产品设计

我们最后来学习一种在大型平台中,承担着“二级门户”角色的重要页面——频道页

4.4.1 什么是频道页

image-20250726163039627

我给频道页的定义是:一个大型业务分类的、常态化的首页。

它和我们之前学习的“专题页”有本质的区别:

  • 专题页:通常是临时的、活动导向的,生命周期短,例如“双十一手机会场”。
  • 频道页:则是常态化的、分类导向的,是App内一个固定的、长期的流量入口,例如“手机频道”、“女装频道”。

只有当一个平台的业务体量足够大,某一个垂直品类(如“美妆护肤”)的运营足够复杂和精细时,才需要为它建立一个专属的“频道页”。

image-20250726163058003

我们来看京东的这个案例。这两个频道页,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列表。它们都聚合了二级分类导航、品牌精选、促销活动、热门榜单等多种内容形态。每一个频道页,都像是一个“美妆护肤”或“运动户外”领域里的“小首页”,承担着对这个垂直品类进行深度运营和流量分发的职责。

4.4.2 频道页的需求分析及产品设计

需求分析

我为什么需要设计一个独立的频道页系统,而不是直接用“店铺装修”功能来搭建呢?核心需求在于业务的垂直深度和运营的独立性

对于一个大型平台来说,“电脑”、“手机”、“女装”等一级类目,其体量和运营复杂度,堪比一个小型的垂直电商。他们需要一个专属的、高度自定义的“首页”,来承载该品类下所有的内容和活动,从而更好地引导用户、分发流量。

产品设计:高效率的产品复用

在明确了需求后,我进行产品设计时,发现频道页的搭建过程,与我们上一节学习的“专题页”,在底层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

image-20250726163146623

因此,我完全可以复用“模板化、流程化”这套成熟的设计思路,用一套后台系统,同时支撑起“专题页”和“频道页”这两种核心的内容承载形式。这不仅极大地节约了研发资源,也保证了运营后台体验的一致性。

  • 第一步:“工厂” - 创建频道页模板
    image-20250726163202855
    同样,由高级运营或设计师,使用我们标准化的组件库,来搭建不同频道(如“手机频道”、“女装频道”)的通用“模板”。

  • 第二步:“流水线” - 使用模板创建/更新频道页
    image-20250726163220667
    image-20250726163229983
    image-20250726163239268
    一线的品类运营人员,只需要像流水线作业一样,选择一个对应自己品类的模板,然后“填空”,就能快速生成或更新自己的频道页内容。

  • 第三步:“仓库” - 管理频道页
    image-20250726163248180
    所有创建好的频道页,也会进入一个专属的列表进行统一管理。运营可以在这里控制每一个频道页的发布状态和内容。

通过这种高度的“产品复用”,我就能用最低的成本,最高效地满足不同业务线的内容运营需求。


4.5 本章总结

在本章,我们系统性地学习了电商“内容侧”的产品设计。

  • 核心思想:我们明确了所有内容型产品设计的底层灵魂,就是内容管理系统(CMS)。它的本质,是将“内容”与“展现”分离,从而赋予非技术人员自主管理内容的能力。

  • 三大应用:我们深入探讨了CMS在电商平台中的三大核心应用:

    • 店铺装修:赋予商家“千店千面”的个性化能力。
    • 专题页:赋予平台运营“高效率、低成本”地搭建活动页的能力。
    • 频道页:赋予核心品类“垂直化、精细化”地运营其“二级门户”的能力。
  • 底层哲学:而支撑起这所有应用场景的底层设计哲学,都是将“内容”与“展现”分离,通过“组件化”提供装修材料,再通过“模板化”提升生产效率

掌握了这套思想,你就能应对任何复杂的内容型产品的设计挑战。至此,我们第四章的学习全部结束。


第五章:用户运营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为我们的电商平台,搭建了从商品、交易、促销到内容管理的强大“武器库”。我们设计了各种功能,让用户可以顺畅地完成购买。

但武器本身不会自己打仗。从本章开始,我们的视角将发生一次关键的跃迁:从以“功能”为中心,转向以“”为中心。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运营我们最宝贵的资产——用户。而用户运营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精细化运营”。

5.1 精细化运营的目的

5.1.1 为什么要进行精细化运营

在我设计任何一个产品时,早期我追求的是“功能的普适性”。我提供的优惠券、拼团、秒杀等,是面向所有用户的“通用武器”,目的是在产品初期,快速验证模式、吸引第一批用户。

image-20250726200150576

但随着产品发展,用户量不断提升,我逐渐发现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增长变慢了,用户的活跃度在逐渐下降。

当用户规模扩大后,用户类型变得极其丰富(有学生、有白领、有宝妈),用户需求也变得高度多元化(有人追求性价比、有人追求品质、有人追求新品)。此时,如果我还用“一招鲜,吃遍天”的统一运营方式,结果必然是吃力不讨好。

这就好比用大水漫灌田地,对一部分“口渴”的用户或许有效,但对另一部分“不渴”的用户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和体验骚扰,而对那些“需要特定养分”的用户则完全无效。

image-20250726200108788

一线运营同事的复盘,也从实践层面印证了我的判断。我们发现:

  • 大量的优惠券成本投下去,只刺激了部分“价格敏感用户”,他们本来就需要强优惠才会下单。
  • 对于那些“忠诚的高价值用户”,他们本就会购买,这些普适的优惠对他们没有带来任何增量消费,相当于浪费了营销成本。
  • 而对于那些“从不购买的沉默用户”,这点优惠力度又不足以打动他们,没有起到激活的作用。

结论是:我们粗放式的运营成本,没有花在刀刃上。

image-20250726200453467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痛点,我意识到,运营的思路,必须从“广撒网”,转变为“精准点射”。这,就是精细化运营的由来。

我给精细化运营的定义是:一种基于数据分析,对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场景下,推送不同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完成特定目标的、差异化细分的运营策略。 它的核心,就是四个字:因材施教

5.1.2 精细化运营的目标是什么

明确了“为什么”要做,我们再来看精细化运营的“目标”是什么。

image-20250726200522267

总的来说,所有精细化的手段,最终都服务于一个终极目的——提升用户的生命周期总价值(LTV),从而实现产品的长期健康增长和商业化营收目标。

我将这个总目标,拆解为以下几个可执行的分层目标:

  1. 对全体用户:实现用户规模最大化
    这不仅仅是指通过A/B测试优化注册按钮。更深层地,是通过精细化运营,去分析不同渠道来源用户的后续留存和消费数据,从而判断出哪些是“高价值渠道”,并将预算向这些渠道倾斜,实现更高质量的用户增长。

  2. 对活跃用户:提升留存与粘性
    这是为了让用户“留下来,并爱上我们”。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偏好,我可以为喜欢数码的用户,推送新品手机的资讯;为美妆爱好者,推送护肤品的使用教程。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内容和活动,来维持用户的活跃度,并在他们产生需求时,第一个想到我们的产品。

  3. 对商业化:实现精准的营收目标
    这是精细化运营价值兑现的核心。通过对用户进行分层,我可以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

image-20250726201008132

而要达成这些目标,我的核心搭建思路,主要分为两步:

  • 第一步:用户分层(识人)
    我需要基于数据,建立起一套用户分层模型。例如,根据经典的RFM模型,我可以将用户分为“高价值用户”、“潜力用户”、“价格敏感用户”、“沉默流失用户”等不同的群体。

  • 第二步:用户触达(施策)
    在识人的基础上,我就可以进行精准的“因材施教”了:

    • 对“高价值用户”,我可以推送新品通知、提供VIP专属客服,维护好他们的忠诚度。
    • 对“价格敏感用户”,我可以在大促前,精准地给他们推送大额优惠券,刺激他们下单转化。
    • 对“沉默流失用户”,我则可以通过短信、App Push等渠道,用“老友回归大礼包”这样的强激励手段,尝试将他们召回。

通过这一整套“分层-触达”的精细化运营体系,我才能摆脱低效、昂贵的“大水漫灌”模式,走向一种更高效、更个性化、也最终能带来更高回报的用户关系管理模式。


5.2 用户画像

在上一节,我们明确了精细化运营的核心思路是“因材施教”。但要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我们的用户,到底都是些什么样的“材”。这,就是“用户画像”要解决的问题。

5.2.1 什么是用户画像

image-20250726201733165

在业界,“用户画像”这个词,其实常常包含两种不同的概念:User Persona(用户角色)User Profile(用户资料)。我必须先为你理清这两者的区别,因为它们服务于完全不同的目的。

  • User Persona (定性画像):这是一种定性的、偏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典型的”用户代表。他会有姓名、照片、职业、甚至生活信条和烦恼。它的核心目的,是帮助我们产品和设计团队,在规划功能时,能时刻记住我们是在为“谁”而设计,从而产生同理心,做出更贴合用户真实场景的决策。

  • User Profile (定量画像):这是我们本章要深入学习的、服务于“精细化运营”的、定量的、数据驱动的画像。它不是一个虚拟的人,而是“一个用户身上所有标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真实用户的客观事实(如:女,25岁,消费能力高,最近7天活跃),其核心目的,是让系统和运营人员,可以对用户进行批量的筛选、分类和触达

简单来说,Persona是用来“理解和共情”的,而Profile是用来“筛选和运营”的。

5.2.2 用户画像的搭建思路

image-20250726201847308

要搭建一套能驱动精细化运营的用户画像体系(User Profile),我作为产品经理,需要设计一个包含四大步骤的完整闭环。这套闭环,清晰地回答了“如何从数据,到最终的运营动作”的全过程。

1. 搭建标签体系

标签,是用户画像的“原子”和“砖块”,是我们认知用户的最基本单位。

image-20250726203000275

我通常会将标签,归纳为以下四大类别:

标签类别我的解读举例
基本属性用户固有的、相对静态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地域
社会属性用户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特征。职业、收入、教育程度
行为属性用户在我们产品内的互动行为登录天数、活跃时长、浏览偏好
消费属性用户的交易行为消费金额、消费频次、客单价

image-20250726203037858

在产品设计上,我需要在后台,为运营人员提供一个“标签管理系统”,让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平台目前拥有哪些标签,以及这些标签的定义、更新方式和状态。

2. 进行用户分群

有了成千上万的标签后,我就可以进行第二步:把拥有相似标签的用户,“圈”在一起,形成“用户分群”。这是精细化运营能够规模化执行的前提。

image-20250726203129232

image-20250726203451759

为此,我需要在后台设计一个强大的“用户分群工具”。它允许运营人员,像搭积木一样,通过自定义“规则”(例如:最近7天登录过 AND 消费金额>1000元 AND 用户等级=钻石会员),来创建自己想要的任何用户群体。

除了让运营人员“自定义”分群,我还会内置一些业界成熟、通用的分群模型,作为基础的用户洞察工具。最经典的就是“用户价值模型”和“RFM模型”。

  • 用户价值模型
    image-20250726203203209
    这个模型,源于经典的“二八定律”。它将用户分为“高价值用户”、“中坚用户”和“普通用户”三层,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出那些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的20%的核心用户,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 RFM模型
    image-20250726203234427
    这是在电商和零售领域,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个用户价值分析模型。它通过三个核心指标,来衡量用户的价值:

    • R (Recency):最近一次消费时间。离现在越近,价值越高。
    • F (Frequency):消费频率。一段时间内买得越频繁,价值越高。
  • M (Monetary):消费金额。一段时间内花钱越多,价值越高。

    image-20250726203311287
    RFM模型,通过对这三个维度进行“高/低”(通常以平均值为分界线)的组合,可以将我们的用户,精准地划分为8个价值完全不同的群体。

    image-20250726203357468
    例如:

    • 重要价值客户 (R高-F高-M高):他们是我们的“财神爷”,需要重点维护,提供VIP服务。
    • 重要挽留客户 (R低-F高-M高):他们曾经是“财神爷”,但最近不来了。必须立刻采取措施(如专属客服回访、大额优惠券召回)去挽留他们。

3. 制定运营策略 & 实施用户触达

有了清晰的用户分群,精细化运营的最后两步就水到渠成了。

运营人员可以针对“重要挽留客户”,制定“大额优惠券召回”的策略;针对“重要价值客户”,制定“新品优先体验”的策略。

然后,再通过我们前面设计的优惠券、站内信、Push等“触达工具”,将这些策略精准地推送给对应的用户群体,最终形成一个从“识人”到“施策”的完整闭环。


5.3 积分体系

在精细化运营的工具箱中,如果说“用户画像”是我们用来洞察用户的“作战地图”,那么“积分体系”就是我们用来引导和激励用户长期行为的、平台自建的“经济系统”。它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用户忠诚度计划。

5.3.1 积分系统的需求分析

1. 为什么要搭建积分体系?

image-20250726203858063

在我完成了初步的用户增长,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后,我的下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如何提升用户的长期留存和生命周期总价值(LTV)。我需要一套能够持续激励用户与我们互动的体系。在对比了大量竞品后,我决定搭建一套“积分体系”。

它的核心战略价值在于:

  1. 量化用户贡献:通过积分为用户在平台内的各种“积极行为”(如购买、签到、评价)进行量化和奖励。
  2. 划分用户等级:以积分为标尺,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为后续针对不同等级用户,进行差异化的运营,打下基础。

image-20250726204102401

在电商场景中,积分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建立一个“消费 -> 奖励 -> 再消费”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用户的“长期活跃”和复购率。

2. 积分体系的设计思路:建立闭环

image-20250726204126224

要设计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积分体系,我必须遵循一个核心原则:建立积分的“闭环”

这意味着,积分必须有来路(获取),也要有去路(消耗),并且整个过程是安全可控的。如果只进不出,积分就会严重“通货膨胀”,变得毫无价值;如果只出不进,则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我的设计思路,将围绕“积分获取”、“积分消耗”和“积分风控”这三大支柱展开。

  • 积分获取的需求
    image-20250726204243777
    在“获取”端,我需要同时满足“用户”和“平台运营”的需求:

    • 对于用户:需要清晰地看到“如何获取积分”的规则,有明确的入口去完成这些任务,并且能随时查看自己的积分获取记录。
    • 对于平台运营:需要有一个后台,可以灵活地“定义哪些用户行为可以获得积分”(如下单、评价、签到等),并且可以根据积分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用户等级作为指标
  • 积分消耗的需求
    image-20250726204349492
    在“消耗”端,需求与获取端相辅相成:

    • 对于用户:需要知道“积分能用来做什么”(如抵扣现金、兑换礼品),有明确的场景去使用积分,并能查看自己的积分消耗记录。
    • 对于平台运营:需要有一个后台,可以灵活地“定义积分的消耗渠道和规则”,例如设置“积分商城”、配置“积分抵现比例”等。
  • 积分风控的需求
    image-20250726204423160
    最后,作为一个“经济系统”,积分体系必须有“监管机制”,防止被黑产“薅羊毛”而导致系统崩溃。因此,“风控”是平台侧至关重要的需求。平台运营需要系统能够监控特殊或异常的积分获取行为,并能对这些行为进行手动或自动的处理(如冻结积分、封禁账号等)。

3. 核心业务流程

image-20250726204441423

将以上所有的需求点进行串联,我就能提炼出我们积分体系的“核心业务流程”。

这张流程图,完整地展示了积分获取与消耗的闭环,以及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规则制定者”和“秩序维护者”的角色。

  • 用户根据平台设定的规则,通过各种行为获取积分
  • 平台侧则会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校验,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就会触发风控机制
  • 用户可以在消耗场景使用积分
  • 整个过程中,用户和平台,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积分的流入和流出明细

这个流程,就是我们下一节进行具体产品设计的“总纲”和指导蓝图。


2. 积分体系的产品设计

我将积分体系的产品设计,拆分为用户端(C端)平台端(B端)两大部分。C端负责用户的体验和互动,B端则负责平台的管理和调控

一、 用户端(C端)产品设计

对于用户来说,积分体系的体验必须是清晰的、有激励感的、且值得信赖的

  • 积分入口
    首先,我需要在用户最容易找到的地方,为他提供一个固定的入口。通常,这个入口会放在“个人中心”页面,直观地展示出用户当前的积分总额。

  • “我的积分”主页
    image-20250726204745142
    点击入口后,用户会进入“我的积分”主页。这是用户与积分体系互动的核心枢纽。

    • 概览区:页面的顶部,会展示用户的头像、等级(Lv.10)、以及当前的积分总额,并提供一个“查看明细”的入口。
    • 任务列表(积分获取):页面的核心区域,是一个“任务列表”。我会把所有可以获取积分的行为,都以任务卡片的形式,清晰地陈列在这里。例如,“签到”、“邀请新用户”、“购物下单”、“晒单评价”等。用户每完成一项,对应的任务状态就会变为“已完成”。
    • 每日签到:上图中间和右侧的截图,详细展示了“每日签到”这个最常见的积分获取任务。我通过一个日历,来直观地记录用户的连续签到行为,并通过“连续签到X天,可领额外奖励”的规则,来激励用户保持每日访问的习惯。
    • 积分消耗(讲解):虽然截图中未包含“积分消耗”的页面,但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这个主页上通常还必须有“积分商城”(用积分兑换商品)或“积分抵现”(在下单时用积分抵扣现金)的入口。这是让用户辛苦赚来的积分“有处可花”的关键,是构成闭环不可或缺的一环。
  • 积分明细
    image-20250726204838848
    为了建立用户对积分体系的信任,我必须提供一个绝对清晰、透明的账单。在“积分明细”页面,用户可以查到自己每一笔积分的流入(获取)和流出(消耗)记录,就像查看自己的银行账单一样。页面顶部的全部获取消耗三个Tab,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地进行筛选。

二、 平台端(B端)产品设计

如果说C端是“公民”体验积分价值的地方,那么B端就是我作为平台方,进行“宏观调控”和“维护秩序”的“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

  • 规则制定:积分规则管理
    image-20250726204855929
    这是整个积分经济系统的“立法机构”。在这个后台,运营人员可以:

    1. 定义规则:创建所有积分的获取和消耗规则。例如,可以创建一条“规则名称:发表话题,规则类型:每日N次,积分:+20”的规则。
    2. 管理规则:对已创建的规则,进行启用、停用、编辑等操作。这赋予了运营极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平台的运营节奏,来动态地调整积分的发放策略。
  • 等级体系:等级管理
    image-20250726205015265
    这是积分体系与用户成长体系相结合的核心。在这个后台,运营人员可以:

    1. 定义等级:创建不同的用户等级,如 Lv.1, Lv.2 …
    2. 设置门槛:为每一个等级,设置一个“所需积分”的门槛。当用户的累计积分达到这个门槛时,系统就会自动为他升级。
    3. 配置权益:为不同等级的用户,配置不同的权益,例如更高倍数的积分获取系数、或者专属的兑换商品等。
  • 数据监控:积分明细记录
    image-20250726205029492
    这是平台的“审计系统”。它记录了系统内所有用户每一笔积分流水。当出现用户申诉或需要排查问题时,运营人员可以在这里,通过用户ID或手机号,快速地查询到该用户的完整积分历史,为客诉处理和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 风险控制:积分风控
    image-20250726205040929
    这是积分体系的“监管和执法机构”,用于处理异常情况,维护系统公平。

    1. 用户查询:运营可以在这里,查询到任何一个用户的当前积分状况。
    2. 手动调分:当需要进行人工补偿或处罚时,运营可以通过“调整积分”功能,手动为用户增加或扣除积分,并记录原因。
    3. 账号处理:当发现有用户存在严重违规的“刷分”行为时,运营可以将其“加入黑名单”,禁止该用户再参与任何积分相关的活动,以维护积分系统的秩序。

通过这样一套权责分明、功能完备的C端和B端产品设计,我才能确保我们搭建的“积分经济系统”,既能有效激励用户,又能被平台牢牢掌控,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长期运营。


5.4 会员体系

我们已经学习了积分体系,它像是一个普惠制的“游戏币”系统。现在,我们要学习一个更高阶的用户运营玩法——会员体系。如果说积分是“游戏币”,那么会员体系就是“VIP俱乐部”。它存在的目的,不是激励所有用户,而是要筛选和深度服务我们平台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用户群体。

5.4.1 什么是会员体系

在开始设计前,我们首先要回答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已经有了积分,为什么还需要会员?

我的答案是:积分和会员,解决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

  • 积分:是一种普惠制的、可量化的行为奖励,人人都可以参与,像游戏币。它的目的是引导用户的日常行为
  • 会员: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权益的集合,它具有一定的门槛,是一种筛选机制,像俱乐部入场券。它的目的是筛选和锁定高价值用户

基于这个定位,我设计会员体系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三个:

  1. 用户管理:通过会员等级,将用户清晰地划分为“核心用户”、“潜力用户”、“普通用户”等不同群体,实现用户分层。
  2. 价值管理:识别出平台最有价值的用户,并通过专属权益,深度绑定他们,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命周期总价值(LTV)。
  3. 用户增长:以极具吸引力的会员权益作为“诱饵”,既能激励潜力用户不断“升级打怪”,也能吸引平台外的新用户加入。

image-20250726210254504

综上,我给会员体系的定义是:一套通过设置身份门槛和提供差异化的专属权益,筛选出核心用户,并深度绑定、提升其长期价值的运营机制。

正如我们熟知的视频网站会员,通过付费这个门槛,筛选出愿意为内容付费的用户,并为他们提供“免广告”、“看独家内容”等专属权益。

5.4.2 会员体系搭建思路

要搭建一个成功的会员体系,我作为产品经理,必须从顶层设计好三大支柱:定义会员类型、设计会员权益、以及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1. 定义会员类型

首先,我要决定我的“俱乐部”,是用什么方式来招募和划分会员的。

image-20250726210331211

我通常会从这两个维度来思考和组合:

  • 维度一:是否付费
    • 付费会员:用户需要支付一笔费用,才能获得会员身份和权益。这是最直接的筛选方式,门槛高,用户价值也最高。例如,Amazon Prime, 京东PLUS。
    • 免费会员:用户无需付费,通过注册即可成为会员,但通常权益较少或需要通过成长来解锁。
  • 维度二:成长体系
    • 等级会员:会员身份分为多个等级(如Lv.1 - Lv.10),用户需要通过特定行为(如消费、获取积分)来“升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权益。我们之前设计的“积分体系”,就是为“等级会员”服务的。
    • 无差别会员:所有会员的身份和权益,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等级之分。

image-20250726210416260

在实践中,最成功的会员体系,往往是混合模式。以淘宝的88VIP为例,它首先是一个“付费会员”,你需要花88元/年购买。但它的购买资格,又与一个“成长体系”(淘气值)挂钩,只有淘气值超过1000的用户,才能以88元的优惠价购买。这种“成长+付费”的双重门槛,精准地筛选出了平台消费能力强、且活跃度高的最优质用户。

2. 设计会员权益

会员权益,是整个体系的“灵魂”,是用户加入和升级的唯一动力。

我设计的权益,必须能为用户带来稀缺感、尊贵感和差异化的体验。并且,这些权益必须是“阶梯式”的,即等级越高的会员,享受的权益越好、越独特。

我将电商平台的会员权益,归纳为以下几类:

权益类型权益举例我的设计思考
交易类权益会员专享价、每月免运费券、积分加速这是最基础、最直接的权益,能让会员在购物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服务类权益专属客服通道、极速退款、生日礼包这是提升会员“尊贵感”的关键,让他们感受到被特殊对待的服务。
身份类权益专属身份标识(V标)、会员日活动这是满足会员“荣誉感”的设计,让他们在平台内拥有与众不同的身份象征。
生态类权益免费阅读、视频会员兑换、线下活动资格这是大型平台的“护城河”,通过打通集团内其他业务,为会员提供跨界的、独特的价值。

3. 建立风险控制与关怀机制

最后,一个健康的会员体系,还需要有完善的“秩序维护”和“关系维护”机制。

  • 风险控制:我需要为运营人员,设计必要的后台干预工具。例如,黑白名单处理功能,可以手动将会员加入黑名单(取消其资格),或加入白名单(破格授予资格);人工干预功能,可以在出现问题时,手动调整用户的等级或权益。
  • 会员关怀:这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会员数据的精细化运营。我需要将用户的会员身份和等级,作为一个重要的“标签”,纳入我们的用户画像体系。运营人员可以基于这个标签,对不同等级的会员,进行差异化的沟通和关怀。例如,在会员即将降级前,发送提醒通知;在会员生日时,自动发放生日礼包等,以此来维系好我们与这些高价值用户的关系。